高校发展参考
所属栏目:院校研究 加入时间:2017年06月29日 21:07 点击:
 

高校发展参考

2017年第1期 

1.未来的学习:首个完整的研究生学位慕课发布

2.美国大学在联合研究方面仍然领先中国大学

3.英语语言危机正在美国各大学校蔓延

4.新商业专业的建设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5.卓越的教学框架(TEF)

6.MOOC: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指南

7.SPOC:大胆的去没有课程的地方

8.中国留学生倍感焦虑

9.培养跨文化的未来领导者——记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

10.王辉耀:打造国际人才“旋转门”

11.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移民组织,或有助于引进人才

未来的学习:首个完整的研究生学位慕课发布

December 9, 2016 ByEllie Bothwel

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

澳大利亚的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将于2017年初,首次通过网络课程授予6个硕士学位。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能获得迪肯大学颁发的学位。

总共包括6个学位,包括了4个网络安全学位,1个发展与人类行为学学位,1个信息技术以及经济计划学学位。

正式入学前两周,有5堂课,开放试听,要最终获得学位,需通过12到16门课的考核。

(罗雅馨译)

美国大学在联合研究方面仍然领先中国大学

December 22, 2016 ByDavid Matthews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us-universities-still-lead-china-joint-research-industry

一项新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大学在研究领域仍旧远远落后于美国各大高校,尽管近来中国大学戏剧性的提升了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

薄弱的产权意识,以及大学和企业之间互不信任成了阻止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6%的出版物是由高校和行业协同合作的成果,相较于此,中国只有2.7%的比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的比例在4%甚至更低。

中国希望利用大学研究改变低附加值制造业、依赖进口技术的经济现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敦促科学家“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推进核心技术研究”,推动科学技术与企业合作结合。

(罗雅馨译)

英语语言危机正在美国各大学校蔓延

December 19, 2016 By Colleen Flaherty

根据一项来自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最新报告,美国各个层次的学校——从中小学到大学,英语教育呈下降的趋势,本国居民说外语的几率,却大大增加。

马萨诸塞州的一项研究显示,网络招聘中寻找会说英语以外的外语应聘者的比例急剧增加:从2010年的5612人到2015年的14561人。

本科学位中授予现代语言文学学位的比例从2010年开始逐年下降。自1990年到现在,修读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数量相较于非洲语言、亚洲语言和中东语言下降了约1/3。

招聘方更倾向于拥有双语技能的毕业生。最受美国学生欢迎的外语语种是西班牙语,有53%的学生正在学习西班牙语,其次是日语、中文和印度语。55.7%的美国高校学生相信,拥有除英语以外的语言技能,更有利于在美国教育系统中拥有竞争优势。

(罗雅馨译)

 

新商业专业的建设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ERIC;作者:Xiaokong Xiao 

 

商业职业教育应积极适应国内外业务发展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传统商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跟随国内外市场需求,所以难以满足国内和外国企业的多个业务需求,唯一的方法是改革。

本文提出了“三个创新和一个建设”的高职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即实现“技能+艺术”的专业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的“双教师+著名教师”和“就业+创业”的创新能力。

针对这些目标,应深化改革的认知与实践,探索和构建高职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示范效应,加强针对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周静译)

卓越教学框架(TEF

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

(来源:iStock)

卓越教学框架是英国政府监测和评估大学教学质量的制度框架。

TEF将致力于:

1.确保所有学生获得优秀的教学经验,鼓励创新思维,为将来工作做好准备。

2.建立一种文化:教学与科研平等,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享有极大的职业认可的机会,政府为其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3.为学生提供他们判断教学质量需要的信息。

4.尽最大努力对不同背景的学生表示欢迎并支持他们的发展。

5.包括一套明确的注重结果的标准和指标。

(周静译)

赋予MOOC意义:面向发展中国家决策者的指南

(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

自2012年以来,在线学习发展迅猛。这一年也被称为“MOOC元年”,网上学习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学生。然而,MOOC的迅速崛起主要还是在于发达国家。

《赋予MOOC意义:面向发展中国家决策者的指南》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决策者对于在线学习问题的认识,如MOOC怎样使负担得起的优质高等教育成为可能,以及怎样利用MOOC给那些想接受学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中学毕业生提供帮助。由教科文组织与英联邦学术组织(COL)联合出版的这个指南也着眼于线上学习的作用,以及MOOC在“教育2030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4”落实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教科文组织项目专家和编辑之一Mariana Patru说,“MOOC为正在寻觅新途径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带来巨大潜力”“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通过高等教育开放式教育资源(OER)这一平台来丰富网络资源。但MOOC的迅速崛起(2015年,有4200个MOOC课程)已经真正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格局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周静译)

SPOC:大胆的去没有课程的地方

来源: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6.4.28 

 

为了帮助非传统学生,大卫·伯恩斯建成了“SPOC”,一个数字化课程,这个课程能让学术总是在线。

对于那些非传统学生数量占大多数的班级,数字化的诱惑是显而易见的。

我教一年级的课程,解决了大学生成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像很多美国地方大学的学生,我的学生也不太可能所有时间都在学校。他们是企业的管理者、家长、实习生等等。这样的课程可以接纳更多的人,并且对人们来说也是更方便的。这样,忙碌的人在巴士上就可以在手机上看一个讲座而不用到学校来了。

在网络教学上,我花了整个学期回复邮件并创建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使我重新考虑我的两门课程,我的工作生活。我很快得出结论,我不能提供一个庞大的开放在线课程(MOOC)。我必须制作精良和方便的学习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居住环境。因此,我开始着手建立SPOC,即小型私人在线课程。

首先,我和我的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不同时间建立联系。我有一系列的机会来捕捉想法和建立联系。即使遛狗也会有新的想法袭来。我在智能手机上记录新概念并进行快速讨论。我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想法并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就这样,我开始平衡正式的听课记录与非正式的我个人在瞬间创建的为特定群体所使用的材料(视频博客)。我买了一个三脚架,加上我智能手机,我开始录制视频。

第二,我想反驳在线学习是某种客观的分离的观点。如果我的一个学生想从另一个国家完成课程,我想这是完全可能的。我拆除了家里的家具,用会议桌取代了它们,并配置了电脑显示器。然后,我确定了三种常见的办公时间,每周共计30个小时,并告诉学生,在办公时间内我会在那里。他们都用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和计算机接入我的显示器,我可以编辑、讨论他们的作业。通过电话,微博和电子邮件,我为他们的小组研究提供帮助,记录新想法。

(周静译)

中国留学生倍感焦虑

December 18, 2016 ByHilary Lamb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chinese-students-still-more-stressed-when-abroad

即便是远离了竞争压力巨大的本国环境,中国留学生相较于澳大利亚本土的大学生承受了更多的焦虑和压力。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因为从孔子时期开始,中国的历史主流文化就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第二是独生子女政策把更多的压力放到了中国学生身上。其三是中国学生一直在准备高考,一部分学生通过考上北大清华,改变社会地位,越来越多的学生则选择出国留学。

但是即便是身在海外,他们比身边的同龄人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们的压力不仅来源于从小“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语言方面的障碍,还有离乡背井的思乡之苦,西方校园的文化冲击和歧视。而且中国留学生不会在陌生的辅导员面前敞开心扉,用还不熟悉的语言,谈论他们的压力和焦虑。大学应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提供实时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问题及早发现,帮助压力超负荷的学生寻求帮助。

(罗雅馨译)

培养跨文化的未来领导者

——记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

“在21世纪,中国不再是选修课,而是核心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以个人名义捐赠1亿美元,与清华大学共同启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认为:“从刚刚结束的G20会议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所有的问题都有全球化和复杂性两个重要特征,我相信人类未来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所以未来的领导者一定要具备全球视野,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备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清华大学设立的苏世民学者项目正是旨在培养跨文化的全球领导者,以迎接21世纪全球面临的诸多挑战。

作为英国华威大学原校长,薛伟德所指的“未来领导者”不仅来自美国,也来自世界各地。苏世民书院的首批学生共110名,来自31个国家的70所大学,其中45%来自美国,20%来自中国,35%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全球招生总监罗伯特·加里斯表示,苏世民的初衷是让“下一代美国领导人”对中国积累更深的了解,所以主要招生对象是美国人。但管理团队逐渐意识到,与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生活、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招生不应局限在中美两个国家。

副院长潘庆中也表示,起初苏世民希望书院中的美国和中国学生分别占80%和20%,但这限制了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因此中美双方谈判后降低美国学生比例,加入了欧洲和亚洲,而由于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更为重视,后来又加入了南美洲和非洲。

“世界的权力中心已经发生了迁移。”加里斯说,“20世纪初,像苏世民学者这样的项目会建立在英国;而21世纪,这样的项目则建立在中国。”

这种大格局的变化与清华大学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潘庆中介绍说,建立书院的想法来自清华的百年战略:从1911年清华建校到2011年,清华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政治、科学等领域的中坚力量,“而在下一个百年,清华希望进一步为世界培养人才”。

长期担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的苏世民同意为这一新项目出资。同样担任经管学院顾问委员的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Dominic Barton)则提议说,与其设立一个千篇一律的学生交换项目,不如模仿英国的罗德奖学金,走“高精尖”路线。

鲍达民自己就曾接受罗德奖学金到英国牛津大学深造。这一创始于1902年的奖学金每年从世界各地选拔95名学生赴牛津大学读研究生,仅在美国,就培养出了前总统克林顿、国防部长卡特、国家安全顾问赖斯等领导人。而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政府,以及各国商业、学术界,也常有罗德学者的身影。

在招生总监加里斯看来,顺应21世纪潮流的苏世民学者项目与罗德奖学金有着极其相似的愿景。“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人际关系网络,20-30年后,这些苏世民学者将在全球商业、政治、非盈利组织等方面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说,“到时候他们不仅可以利用自己对中国的了解,还可以利用自己在书院里建立的人际关系,成为他们母国和中国之间的桥梁。”

尽管苏世民书院以美国金融家的名字命名,但它却是清华大学启动并主导的项目。副院长潘庆中介绍说,书院的课程设置、学期结构等都由清华设计,主要的讲课教授也来自清华。加里斯也表示,书院的纽约办事处主要负责招收国际学生、聘请外国教授,而学术事务、校园生活等则由清华主导,中美双方互相配合、达成一致。

在摩擦与合作并存的中美关系中,人文交流是近年来两国合作上升的一个领域。作为中美人文教育合作的一部分,苏世民学者项目已多次被列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清单。在6月的磋商中,共同被列入成果清单的还有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此前,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也被列入过成果清单。

据介绍,书院授予的学位是管理学硕士(全球领导力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公共政策、经济管理、国际研究。潘庆中表示,公共政策与国际研究都和政治有关,因为诸如美国历任国务卿克里、希拉里、赖斯等都曾在大学时主修这类社会科学专业。不过,首届学生有半数选了经济管理方向。

管理学硕士的学位和经管方向的热门,是否冲淡了书院的政治意味?潘庆中解释说,国际关系离不开经济,外交谈判往往涉及经济利益,因此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亟需掌握基本经济学概念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外交人才。清华就希望通过交叉学科进行一些创新。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2016.10.11)

王辉耀:打造国际人才“旋转门”

在美国,智库与政府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人才交换通道——“旋转门”。思想者与行动者、学者与官员通过“旋转门”机制实现身份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沟通了学界与政界、思想与权力,实现了两者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智库人才进入政府任职,从政策研究者转变为政策制定者,增强了智库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智库大量吸纳政府离任官员,成为高级人才的蓄水池和引力场,提升了智库政策研究的质量。

中国智库同样面临人才流通问题,如何打造中国特色智库人才“旋转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耀辉提出如下建议:

应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政府机构、智库与国际组织间的人才流转,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公共部门的个别专业岗位开始探索吸纳国际人才,提升公共治理的国际化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交流、实习、挂职、专家顾问等方式加强向各类国际组织输送人才,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中国利益。

充分发挥前外交官员的专业优势,推动智库“二轨外交”。西方国家通过“旋转门”进入智库的离任官员,其重要作用之一是推动了智库的“二轨外交”。中国也需要在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国际交流中与其他国家加深相互理解。应促进前外交官员、前商务参赞等富有经验的国际化人才向智库流转,充分发挥这一群体具有全球视野、熟悉海外情况、了解外交工作的专业优势。

(来源:《光明日报》,2016.10.19)

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移民组织,

或有助于引进人才

6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长王超会见了来华访问的国际移民组织总干事斯温,并递交了王毅外长就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移民组织事的信函。

国际移民组织成立于1951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宗旨是通过与各国合作处理移民问题,确保移民有秩序地移居接收国。目前,该组织共有162个成员国。

加入国际移民组织,有助于海外人才的引进。近年来,中国在海外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陆续发布了包括《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在内的多项新政,为海外人才“走进来”提供了极大便利。

但挑战依然存在,例如对技术移民的认识度不高、协调统筹工作不够等等,这些或多或少影响了人才引进的成效。加入国际移民组织,借鉴其在移民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有利于营造引进国外人才的优质环境,进一步加大引进国外人才的力度。

对于在海外的华侨,则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其权益。“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正是国际移民组织的职责之一。也正因此,在某些情况,特别是一些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国际移民组织可以在必要时伸出援手,与中国驻外使领馆开展合作,解决华侨群体的燃眉之急。

(来源:新华网,2016.6.15)

版权所有 四川外国语大学 教育发展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中国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 电话:023-65382273 邮编:400031 电子邮箱:cwfgc@si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