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发展战略研讨会专刊
所属栏目:院校研究 加入时间:2014年03月26日 09:28 点击:
 

外语院校发展参考

The Developmental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of the Foreign Languages

2014年3月15日 第1期(总第11期)

四川外国语大学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研讨会

专 刊

目 录

★研讨会概要

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研讨会概要

★领导讲话

学校下一步工作的四点要求……………………………………………………………明国辉(1)

在学校发展战略论坛上的讲话…………………………………………………………李克勇(2)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外国语大学………………董洪川(6)

★专家报告

明确定位、凝练特色、提升档次——川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发展浅见…………….张旭春(10)

★意见与建议

第一部分:学科建设

重视学科内涵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关于学校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的冷思考

…………………………………………………………………………………..王仁强(13)

关于内涵式科研发展的思考………………………………………………………李小青(16)

我校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严功军(17)

关于学校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几点建议…………………………………………段玲琍(19)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彭 江(20)

关于我校学科建设的思考…………………………………………………………胡登全(21)

川外要不要加快发展非通用语种的思考…………………………………………罗文青(22)

关于学校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钟谟志(23)

第二部分:人才培养与师资

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小组讨论情况汇报…………………………………….廖巧云(25)

第三部分:管理与保障

管理与保障组讨论情况汇报………………………………………………………林克勤(30)

建立合理性规范,切实加强职能部门职权执行……………………………………王 伟(30)

第四部分: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发展小组讨论情况汇报……………………………………………………陈 功(32)

第五部分:其他意见

关于我校发展战略的几点想法……………………………………………………尹 丽(36)

培养参与意识 培育研究能力——谈谈一线教师与学校发展………………………姜淑芹(36)

关于学校办学思路的几点思考…………………………………………………….祝朝伟(37)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汇报

四川外国语大学“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汇报………………………………彭 江(39)

研讨会概要

概要

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研讨会概要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学校于2014年1月7日-8日举办了“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研讨会。全体校领导、全体中层干部、教授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为期一天半,包括专题报告和专题研讨。7日上午,七位专家学者代表分别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王鲁男副校长围绕“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创新课程、教法、教媒、队伍”等方面作了发言;董洪川副校长作了题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外国语大学”的发言;乐勇副校长就川外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廖七一教授围绕学科现状、学科特色与优势探讨了如何建立学科发展长效机制;王寅教授以“国际学术大视野下的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为题,分析了语言学的历史、当前语言学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的走向;张旭春教授围绕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等做了发言;谭代龙教授就川外该如何转型升级以及非外语学科在学校转型升级中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探讨。

7日下午,与会人员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师资、管理与保障、国际化四个方面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围绕主题踊跃发言,积极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8日上午,王仁强、廖巧云、林克勤、陈功作为发言代表分别报告了各组讨论交流情况。彭江汇报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

李克勇校长在会上作了工作部署,他总结了“三特”建设、绩效工资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各项准备等本学期工作,安排部署了推进安居小苑二期工程建设、做好第二轮教学质量调研以及债务化解工作等下学期工作;他还指出:下一步,学校将根据此次研讨会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形势,调整和完善学校的规划,明确近期和远期目标任务,出台一批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更好、更快、持续、协调发展。

党委书记明国辉在会上谈了几点想法与感受。他表示,此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有成效,可以说是学校在新平台上谋求新发展的问计会,探索办学治校新思路新举措的群贤会,自己全程参加会议后感觉收获很大,感触很多。同时,他就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推动学校下一步工作谈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二是树立并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三是坚持全校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机关后勤职工为教师、研究人员服务的理念。四是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工作。

领导讲话

学校下一步工作的四点要求

党委书记 明国辉

党委书记明国辉在在“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研讨会”上谈了几点想法与感受。他表示,此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有成效,可以说是学校在新平台上谋求新发展的问计会,探索办学治校新思路新举措的群贤会,自己全程参加会议后感觉收获很大,感触很多。

他指出,此次研讨会七位专家围绕推进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办学等做了精彩发言,在分组讨论中大家围绕主题积极建言献策,这些都对学校下一步工作开展有着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

他就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推动学校下一步工作谈了四点要求:

一是要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办好学校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希望全体中层干部要率先垂范,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低调务实、少说多干,务求工作实效。

二是树立并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开放战略由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学校的地域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贡献、求支持、促发展。

三是坚持全校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机关后勤职工为教师、研究人员服务的理念。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集聚优势资源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四是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工作。进一步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对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及时开展“回头看”工作,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师生员工,以整改落实的实效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在学校发展战略论坛上的讲话

校长李克勇

同志们: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尽快找准学校继“申博”、“更名”任务之后的攻坚方向和带动全局的工作着力点。学校在这里召开“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研讨会,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昨天经过7位代表的专题报告,4个小组的分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言,献言献策,对学校的未来发展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气氛热烈,效果良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刚刚,发展规划处又对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了中期盘点,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任务一目了然。希望大家在对学校未来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任务要心中有数,认真贯彻,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制定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共同努力推动学校工作发展。下面,我就本学期的情况做一个简要总结,并对下学期的工作做一个部署。

一、学校本学期实施的几项重要工作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自2013年7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启动以来,在市委第14督导组的指导下,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和市委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广泛听取意见,坚持边查边改,在认真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实际创新举措,有力推进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市委第14督导组对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特别是党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给予了肯定和评价,认为“班子成员直面问题,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严肃认真、富有成效。”学校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在市委督导组指导下,切实抓好了整改落实工作,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具体问题,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建章立制,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3个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学校将于下学期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全面总结经验,进一步巩固成果。

(二)狠抓“三特”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学校根据重庆市高等学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围绕“十二五”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本学期,学校紧密结合市教委要求,经过严格筛选,精心准备,积极申报了5个特色专业(即英语、德语、俄语、对外汉语、国际新闻),共涉及3个学科,最终5个专业都被评为重庆市首批“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为建设特色学科群和申报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学校还积极争取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5个,经费1300万。

(三)做好博士研究生招生各项准备工作

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条件验收通过后,我校积极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准备工作。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现状,确定首批招收博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德语语言文学。经广泛调研、征求校内外专家意见,制定了博士生指导教师选聘办法,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经候选人提交申报材料,学科办及科研处初审、博导资格审查外语学科评议小组会投票表决、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投票表决、网上公示等程序遴选出四川外国语大学首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1名。同时,对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还上报了2014年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四)开展定岗定员,有效推进绩效工资改革

2013年,学校决定统筹绩效工资方案与定岗定员定编工作,调研摸底工作已经结束。全校各部门编制数、教学科研人员、辅导员、管理人员、其他专技人员、工勤人员等不同系列分别设定的岗位序列方案讨论稿已经完成。

(五)市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取得显著成绩

经过两年的重点建设和打造,我校4门研究生课程顺利通过重庆市教委验收,荣获“第二批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称号,在全市内实现资源共享,使更多研究生受益;同时,我校所申报的“第三批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中,又有4门课程成功获批立项建设资格。

(六)招生就业工作平稳发展

2013年,我校共录取本科生3465名,研究生招生523名。我校2013届毕业生3509名,其中本科生2909人,专科生135人,研究生465人。截止12月30日,研究生就业率为93.8%,本专科学生就业率为86.20%,其中本科生就业率85.67%,专科生就业率为97.78%。

(七)国际交流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学校成立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新建和修订外事管理规范30余项,强化校际合作项目规范管理。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项目”承担院校。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商务英语专业)于今年正式招生。新签校际合作项目23项,实现合作国别新突破。新增“国际项目开放日”常态化建设项目。新增与海外高校合作共建孔子学院1所,汉语教学点1个。首次创新性地启动孔子学院本土教师川外培训项目。重庆市小语种汉语师资培训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

(八)附中及独立学院工作

学校附属外国语学校进一步开展“百校牵手”计划、“捆绑发展”计划和“领雁工程”计划,积极开展“卓越课堂”建设,深化落实“减负提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科研卓有成效。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两所独立学院办学层次迈上新的台阶,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二、下学期重要的工作事项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以国家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管教分离,尽快充实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充分发挥院系研究生教育主体地位,强化研究生指导教师责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力争硕士专业学位点申报实现突破。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商务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要求,我校将于2014年2月10日前上报重庆市教委。时间紧,任务重,研讨会结束后,学校将着手重点抓好这项工作,学科办要积极牵头,各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要配合好,做好材料整理和上报工作积极准备,完成我们预定的“保2争3”的目标。积极准备,迎接“重庆市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终期检查验收;成立MTI中心,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管理,迎接“教育部MTI专家教学评估”;努力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二)三特建设

2014年开始,我们将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规划和要求,着力建设好“三特行动计划”的5个首批“市级特色专业”。教务处要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要积极配合,着力打造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等三个“特色学科专业群”。力争在2014年能够建成至少两个“特色学科专业群”,为2015年申报“特色学校”做好准备。

(三)出台绩效工资和定岗定编定员方案

下学期,学校将在广泛征集教职工有关各类岗位设置的相关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的相关办法,并组织全校范围内的岗位聘任。同时,在与教职工取得广泛共识的基础上,确定各类岗位以及各岗位级别的绩效工资水平,争取在2014年6月确定绩效工资的最终方案。

(四)安居小苑续建工程

积极推进安居小苑续建工程建设。具体工作步骤是,本周完成报名教职工的资格审查、宣讲会和民意调查,在此基础上推进下一步工作。

(五)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准备工作,在解读文件的基础上,拟定初步方案。

(六)债务化解

截止2013年年末,学校银行贷款5.3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2.83%。学校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之间、还本付息与日常运行发展、负债规模与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突出。为减轻学校的债务负担,降低财务风险,使学校进入收支相对平衡的良性发展轨道,最理想的争取在2-3年内,力争将学校银行贷款降到3亿元,资产负债率降到为22.5%以内。这个地方我强调一下,为切实保障民生,逐步提升职工收入水平,从2014年起,在现有收入水平基础上,学校将每年从当年正常性收支结余及学校创收分成收入中,拿出资金500-800万元,改善职工待遇水平。下一步,学校将在保障正常教学、保障教职工福利待遇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下功夫化解债务负担。一是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力争将学校债务纳入重庆市财政化解高校债务的大盘子。二是加强校外合作企业及校内驻办事处或机构应交款项管理,及时回收两所独立学院办学管理费。三是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品牌和教学资源,搭建平台,寻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特别是校友资源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开辟更多办学资金渠道。四是做好各类专项经费的申报工作,如:“三特经费、中央支持地方建设专项经费、教学改革专项及科研专项经费”等,在政策范围内,最大程度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专项经费对办学经费的补充。五是加强资源整合,盘活校内可用资源,挖掘内部可用闲置资源,规范商业门面、可出租出借教学资源管理,争创收入。六是建立健全开源机制,理顺开源路径,打通开源内部管理环节,通过拟定创收奖励制度及完善创收收入分配管理办法,提升学校各部门创收积极性,如学校将继续加强对“双学位、短期培训、带薪实习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等的扶持力度,鼓励各部门寻求和做强创收项目。七是以学校外语和小语种等强势外语学科为依托,以经管法、中文和新传等非外语专业为载体,重力打造学校创收项目,逐步构建以外语培训、国际合作、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考试为主的创收项目体系,加强市场化运作,增加创收来源。

同志们,本学期的学校的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和在座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辛苦工作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要和大家说一声感谢,也借此机会祝大家新年快乐。但客观上,学校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内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还需进一步夯实,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债务负担还需下大力气化解,等等。

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举办“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研讨会,我们开启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认识,清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刚刚通过听取各个组的分组讨论情况汇报,我觉得收获很大,如进一步注重学科建设的前瞻性,优化学科结构,注重学科的错位发展;建立重大问题策问策对机制;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的协调平衡;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规范的科学的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政策和保障制度,等等。下一步学校将根据此次研讨会大家意见和建议,出台一批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我希望各单位、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抓住机遇,凝聚共识,为贯彻落实好学校“十二五”规划,共同推进学校事业更好、更快、持续、协调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外国语大学

副校长 董洪川

一、目前我校面临的挑战与新机遇

从世界历史上看,几乎所有强国都是伴随着自己高等教育的崛起而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称得上现代大学的高校首先在意大利肇始,因为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长子,后来的法国、荷兰和英国的国家强盛也与其大学发展并进而行。再后来是德国,洪堡所倡导的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促进了德国的跨越式发展。20世纪便是美国的大学美国整体国力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目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及新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感知方式,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层出不穷,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显然面临巨大挑战。

近10年来,我校通过引进和培养,聚集了相当一批有才干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功更名和建成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等活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大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的目的本质上是服务需求。学校完成升大申博之后,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学校目前仍然面临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当然,也恰逢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机遇。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所名副其实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当前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外语专业人才及涉外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外国语大学的首要任务。在全球化时代,外语成为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软实力。欧美发达国家当前都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英国2002年出台的《外语教学发展战略》(Languages for All: Languages for Life——A Strategy for England)将外语学习定位为全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美国2006年颁布的《国家安全行动计划》(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资助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外语教学,培养外语高级人才。这说明,即使是西方强国也非常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国语大学的毕业生是受社会欢迎的,因为当时我国处于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熟悉和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是我们发展的基础,故而外国语大学的毕业生因其掌握了外语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能够聆听、学习、消化和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所以受到社会欢迎。这符合当时我们与外国人交往主要是接受信息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语教育功不可没。

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现实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生源看,现在许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甚至不少还曾在国外生活和学习,进入高校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解决了外语语言基本技能问题;从国家需求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不仅要有学习别国经验的能力,更肩负向外国介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任,同时还应该在国际交往中,力争有相当的话语权,要有话语权,就不仅需要语言能力,更需要相当的知识视野和思想水平,以及思辨能力。此外,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不仅仅是与发达国家交往,我们还需要与许多发展中的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培养英、俄、法等通用语种人才,也要培养一些非通用语种人才,而国外国语大学因为其外语教学传统及资源的相对优势,必然是培养非通用语种的首选之地。这样看来,依我理解,培养复合型、复语型、创新型涉外高级人才就是外国语大学当下的迫切任务。

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应当考虑的一些原则

学科是依据研究领域不同而进行的学理划分,专业是高等教育为了培养相关学科领域的人才而进行的一种单位设置,严格意义上而言,专业是学科的一个部分,学科建设当然包括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重点则是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手段建设等。

我校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特色鲜明,我的理解就是鲜明的涉外特色。外国语大学,特色当然是涉外,这好像不言自明,但是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大学其实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有更高的要求:外语学科是高水平的,其他学科应该以涉外为区别性特征。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把我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大学?这当然是要依靠不断改革。但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是一所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大学,改革不可能照搬任何高校的经验,而必须按照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校的历史传统。在我看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大学的必由之路。

(一)优化学科专业必须服从于国家的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必须有利于我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英语专业点有900多个,日语专业点400多个,俄语专业点100多个,法语专业点80多个,西班牙语专业点50多个,翻译专业点49个,商务英语专业点89个(戴炜栋2013);英语语言文学或者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点有200多个,博士点40多个。进入21世纪,我国外语专业点急速扩大,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举办了英语专业,MTI也在几年内布满近160所大学,全国外语教育的规模扩张带来了规划、布局、社会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大学是培养引领社会和市场人才的学府,不可能完全屈服于一时的市场需要,但是大学培养的人最终必然走入社会,社会需求必然是大学办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要素。2013年麦可斯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英语与动画、法学、体育教育等6个专业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一方面,大量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没有工作,另一方面,我国在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各地区发展商务交流又缺乏有效的外语人力资源支撑。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校现在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或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开设11门外语语种,有36个本科专业。针对全国外语教育及外语毕业生就业情况,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应对策略,一是通用大语种教育应转变传统的单一的语言技能培养这一观念,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结构的外语人才;北外在英语学院高年级开设了英美语言文学、国际政治经济、英美社会文化等专业方面,有不少学者提出在英语专业实施CBA教学模式,我校的英语学院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二是作为外国语大学,我们应该结合我们的地域特点及学校传统基础认真选择并开设一些国家亟需的非通用语种专业。

(二)优化学科专业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是依据国家级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学校如果按照外语类与非外语类来划分学科专业,那么就要考虑这两类学科专业发展的不同定位与布局。从外语学科来看,这是学校的传统与优势,是学校的立校基础,在2013年的国家学科排名中,我校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全国排名并列第十,名列西部高校第一,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同时,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仍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外语人才,而我校则理应是外语人才培养最具有优势的大学。这意味着该学科必须同时兼顾提升学校品牌与服务地方需求的双重任务。在考虑该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时,必须从上面两个向度进行思考:一是着力提升该学科的品牌形象,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培养标志性的专家群体、培养高显示度的科研与教学成果;二是强化外语应用人才培养,特别是翻译人才,和具有一定商务知识和外事外交知识的外语专业人才,对这类外语应用人才的培养,要从观念上改变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加强复语型人才培养,这主要是一些非通用语种。非通用型语种培养至少应该强化学生另一门通用外语的语言能力。

近年来,学校结合国家及地方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创建了中文系、新传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教学单位,并且都已经具备千人学生的规模,这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很好的学术环境和知识氛围。这些学科尽管起点较高,发展较快,但是即使与本地区一些高校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相比,我们要沿着传统路子超越他们也相当不易。所以,我们应该突出涉外特点,强调错位发展,把这些办学定位明确在复合型人才方向。

(三)优化学科专业必须面对国家政策、面对社会需求、面对学校现实境况。就目前而言,国家对大学招生规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基本执行控制政策,学校的招生名额很难有大的突破;重庆市最近启动了“三特计划”,明确今后学校的资源配置将很大程度上按照水平与特色来确定,江苏、湖南、山东等高校都对处于国家学科排名占有优势的学科实施了政策倾斜;我校经过评估、申博、升大之后,学科专业总体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学校在建设新校区等方面大量投入资金,目前经费处于比较困难的阶段。面对这些现实境况,如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进一步增强传统外语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国内一流学科的标准进行建设;二是按照服务需求的理念建设非传统外语学科专业和传统外语学科专业的有关应用型方向;三是进一步夯实中文、新传、应用经济学、商务管理、外交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坚决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方案、配备师资队伍、革新教学模式;三是谨慎选择新增学科专业,适度萎缩个别竞争力不强、就业困难的学科专业。一句话,就是把学校十分有限的办学资源用在能提升学校品牌、服务社会需求、创造学校利益的学科专业上来。

四、优化学科专业首先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优化学科专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内涵了丰富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到学校的相关单位乃至个人,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符合学校和每位教职员工的长远利益。显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一个复杂其长远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里,我仅仅谈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一)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优化思路,这既要借鉴全国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经验,又要认真思考我校自身的发展传统与定位。

(二)聚集外语高端人才群体。外语学科目前虽然有70多位教授,70多名博士,也有一些教授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就整体而言,我们外语学科高端人才远远不够,特别是如长江特聘学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巴渝学者等高显示度的人才类别我们没有;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各类国家级重庆市评审专家,以及国家级专业学会会长副会长,我们拥有的专家还十分稀少。因此,高端人才的建设仍然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外国语大学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学校在政策上应该向高端人才更多的倾斜,并加大对中青年教授博士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学术带头人、拔尖人才要进一步提高待遇,还要适度引进部分亟需的高端人才。

(三)搭建更多更高的学科专业平台。目前,我们除了外语和中文是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和哲学各有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外,其他学科专业特别是经济学、新闻传播、工商管理、外交学等在学校占有很大比例的学科专业都仅有专业学位点或者甚至还没有硕士点;而北外、上外均有6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也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人文社科基地,没有进入CSSCI系统的学术刊物。学科专业平台是人才的聚集地和孵化地,平台建设是优化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就是首先任务。这里的优化师资结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历、学缘、年龄、生师比等结构之外,更重要的是知识结构,英语专业要开设政治、法律、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方向,必须要有相关知识背景且英语语言水平很高的老师。经济、管理、新传、中文等学科专业要凸显“涉外”特色,就必须要有外语水平优秀的专业教师。全国有100多个大学开设了MTI专业硕士,但是绝大部分教师实际上是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出生的教师,如何优化MTI师资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五)调整或重组部分教学与学术研究组织。复合型人才与复语型人才培养其实都主要是通过教学计划安排体现出来。这就必须对过去相对封闭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学术科研组织进行综合性改造。譬如,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能否整合为拉丁语言文化学院?这显然有利于学生在相近的语种进行知识学习和交流能力培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六)重视智库建设与重大项目培育。教育部2013年底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南开大学召开了相关会议,提出高校应重视智库建设,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校现有两个教育部研究中心和三个重庆市重点研究基地。这些科研单位应强化其智库功能,加强对策性研究,真正为重庆走出去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学校从三年前开始设立“重大招标项目”,目的在于凝练学科方向特色,锻炼学科队伍,培育获取国家社科或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学术能力。今后将在制度上使得这个项目更加科学化,并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社科重大和教育部重大申报项目。

(七)重视交叉学科研究,培育引领全国学术的学科方向。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语言哲学、界面研究与认知诗学、文化记忆场研究、金砖国家研究等方面已经产出了一些在全国有引领意义的学术成果。今后,应该围绕“涉外”这个中心,进一步探索新兴学科增长点,打造有分量的新兴学科成果。

总之,学校完成升大、申博之后,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又恰逢国家高等教育的转型之际,我们需要认真再思考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布局,调整战略,稳重求进,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作为一所外国语大学,我们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这样我们学校才能加强核心竞争力,在迈向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大学之路上步伐更为坚实。

专家报告

明确定位、凝练特色、提升档次

——川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发展浅见

英语学院院长 张旭春

大学业内人士之间流行一句口头禅: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首先什么叫做本科看学校。本科看学校就是指高考招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时候的时候学生所选学校的档次。我们非985、非211,这对于我们的招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211已经关门,但在211与非211之间还有些灰色地带,如省部共建学校(西政,2004年),尤其是2012年教育部又搞出个“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即通常所说的小211之说。总体思路:主要是加强中西部高校的基础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于地方发展。学校选择:为了体现服务地方发展的方向,考虑优先支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专业合理,优势突出,有明显的办学特色,重视潜心育人的地方高校。

遗憾的是,这个灰色地带我们也没有占领到。

不仅如此,我们在重庆地区高校中的排名似乎也没有因为我们有了博士点和更名为大学而有所提升。根据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的《挑大学选专业--201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重庆地区高校排名如下:

分省排名

全国排名

校名

学校类型

学校参考类型

备注1

备注2

1

27

重庆大学

综合

文理类

研究2型

985工程大学

2

44

西南大学

综合

综合类

研教2型

211工程大学

3

113

重庆医科大学

医药

医学类

研教1型

4

145

西南政法大学

政法

文科类

教研1型

5

202

重庆邮电大学

理工

理科类

教研2型

6

222

重庆工商大学

财经

综合类

教研1型

7

249

重庆交通大学

理工

工学类

教研1型

8

257

重庆师范大学

师范

综合类

教研1型

9

279

四川外语学院

语文

文学类

教研1型

10

282

重庆理工大学

理工

文理类

教研1型

11

重庆文理学院

综合

综合类

教学2型

12

重庆科技学院

理工

工学类

教学型

13

重庆三峡学院

综合

综合类

教学2型

14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

艺术类

教学2型

15

长江师范学院

师范

文理类

教学2型

从以上两个排名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处境,那就是问题与机遇并存

问题在于,1)我们连所谓小211都没有挤进去(重庆工商大学在80年代的时候还是一所川外根本就瞧不上的专科学校,居然挤进了小211,凭借的是什么呢?我想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凭借的人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2)即使在重庆高校的排名中,我们也显得尴尬,居然位居重庆师范大学之后。

但是我们的机遇也可能正在于此:1)小211是“西部计划”,广外这样的学校根本就挤不进去,这给我们以个在外国语大学范围内竞争提供了一个可以像国家留学基金西部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那样可以投机取巧的机会——这个机会是广外、天外、大外所没有的(但西外是有可能的);2)在重庆高校范围内,虽然2012年武书连的排名我们位居第9,但排在我们前面的工商大学和重庆师范都还不是博士授权单位,没有博士点。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提升排名的机会。所以我们说我们目前就学科专业水平而言,是问题与机遇并存。

因此,我认为,我们接下来应该充分利用更名为大学的机会、尤其是充分利用好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个平台,从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入手,仔细分析思考我们目前的问题和可能实现的目标(而非好高骛远的目标)。

就本科而言,我们应该继续走特色之路(小211的指导方针就是特色)。这是我们这种专业性院校的根基和立身之本,没有了特色我们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石。所以,我个人认为鉴于我们已经升大成功,就不应该再进行本科专业数量(尤其是非外语专业)的扩张,甚至还应该做适当的调整或压缩。就外语而言,我们应该适当收缩英语招生规模(比如国际关系学院的英语专业就应该停止招生),扩大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小语种专业(如法语、德语、西语、阿语等)招生,以缓冲英语专业的压力。据统计,目前全校英语专业教师(不包括培训部和机关工作的英语教师)占全校教师43%左右;英语专业学生(也不包括国际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9%左右!。还可以考虑增加其他学校所没有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如缅甸语、泰国语、尼泊尔语、波斯语等西南地区毗邻的国家的语种(这个涉及到国家战略需求,我下面还要讲)。就英语类专业而言,我们也应该找准英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商务英语学院和翻译学院等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特色,而不是在内部进行内耗竞争。比如,对外经贸大学的商务英语就明确定位为“培养国际财经新闻方面的专门人才”,即培养中央二台财经频道芮成钢那样的人才。那么,我们的商务英语如何能够做出特色呢?显然我们也不能走对外经贸大学的商务英语发展之路,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西部、西南、尤其是重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怎样的商务英语人才。比如,重庆作为“渝新欧”南线欧亚大陆桥物流通道的起点,就给我们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提供了一个可以思考的发展方向。这个道理对于翻译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而言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的国际关系学院这几年在大力推进南美研究。这个思路就值得商榷。试问距离重庆几万公里的南美国家与重庆有多少政治-经济方面的联系?而且搞南美研究必须要有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作为工具,但川外国际关系学院师资队伍中根本没有任何人有这两种外语背景,谈何南美研究?我个人认为川外的国际关系研究应该立足西南周边国家,比如越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这才是我们这所西南地区外语大学应该找准的方向。其他非外语专业则应该进一步强化与英语/外语专业的融合,做到扬长避短、错位竞争,而不是在校内进行资源争夺和内耗。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提升档次。

1.硕士看专业。硕士招生竞争也愈演愈烈,我们如何才能够获得优质生源(至少留住自己的本科生),这就要看我们的学科专业在全国的排名。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生源。目前就外国语言文学而言,我们在全国的总体排名去年是并列第六,看起来还是不错的。但这主要是我们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新成果而言。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的研究生生源质量差。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研究年教育是一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今后要利用博士点平台加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至少把我们自己的优秀本科生留住。另外就是小语种专业要加大发展力度。目前我们的各个小语种显得有点不太平衡,有的人才济济,有的则明显有断层的危机(如法语专业)。尤其是MTI在各个语种中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最后是非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平台建设。这个可能还是要走与外语融合的特色之路以及服务重庆、服务西部的地方特色之路。

2.博士看导师。虽然我们非211、985,但是博士招生主要还是看导师的名气,在全国的知名度。所以要以博士点建设为契机,培育在国内外国语言文学领域内具有全国知名的一批学者。对于学术水平高、学术声誉大、学术品德好的博士生导师应该加大与物质待遇和荣誉头衔。不搞排排坐吃果果的平均主义。要让他们能够安心坐下来做学问,出成果,创品牌。名师效应及其隐形价值不是一两千块待遇所能够体现的。

3.最后,我想谈一谈学科专业建设的国家战略跟进问题。我们建设学科专业不应该盲目跟进,进行盲目的数量扩张,而应该在进一步强化我们的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同时,分析把握国家、西南以及重庆地区今后10到20年的战略发展规划,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否则我们就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引不起国家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在1980年代就有过一个“海外藏学研究所”,出版过“外海藏学”杂志。但后来却非常可惜地断线了。我个人在不同场合一直呼吁恢复海外藏学研究这个川外的传统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研究。研究达赖海外藏独集团的新动向、研究印度的对华战略、研究越南、缅甸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等。我们总是说,我们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外国语大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有军校传统。但是我们的这些特色如何能够得到现实的体现呢?我个人想,如果我们能够扎扎实实地做好上述问题的研究,并有相当分量的成果出来,川外才能够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特色,也才能够获得国家和重庆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意见与建议

第一部分:学科建设

重视学科内涵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关于学校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的冷思考

校学科办主任/研究生院院长王仁强

学科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科建设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13年5月,学校成功更名为大学。但是,在从学院向大学的过渡中,学校必须在办学理念、学科体系、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大学标准全面接轨。更名为大学后,我校的办学应当从以专业和系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科和学院为中心,从以教学为核心转变为以教学和科研并重,从只重视本科教育转变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应当在学科交叉和学科群的理念下指导学科结构、学科组织和学科体制的变革。

一、清醒认识学校发展阶段,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

关于学校发展战略定位,“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是我校“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规划》,P.7),但《规划总纲》前言中的“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理应是我校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因为教学研究型高水平(教学研究型)。我校在2015年“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目标可以初步实现,但是要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只是我们的“川外梦”,需要全校师生员工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建议把“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作为建校100周年的宏伟目标,并分三个步骤实现。

近期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特色鲜明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

中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

远期目标:到2050年,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高水平”可以定义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理由:尽管目前我校外语学科虽然排名比较靠前(全国92所高校中并列第十,10余所外语院校中并列第五),但是水平不是很高(尽管按照聚类排名可以算一流,按分数或内涵考量只能算二流[详见附录1],二流中处于偏上水平,且与同类院校差距很小),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有较大差距,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学校由学院向大学的转型过程中,要逐步实现从“小池塘的大鱼”向“大池塘的某种大鱼”的发展理念转变。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内涵,我校的建设参照学校不应再局限于老的8所外语院校或者新的16所外语院校,而应该参照全国上百所教学研究型大学进行建设,参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性大学进行建设,这才是准确定位的关键。

二、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内涵

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包括很多建设内容,其中包括2个重要内容: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学校从2001年4月起高度重视科学研究(2001年科研资助和奖励是上一年的400%、成立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学术交流盛况空前),我校科研水平突飞猛进,为学科建设增色不少,尽管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家级文科基地、国外SSCI和A&HCI论文发表等都还尚待突破。相比之下,学校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学科办至今没有一个专职工作人员。潜意识的以生源质量作为重视依据的做法让研究生教育很受伤,如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配置只有其他外语院校的60%左右(就业办公室长期缺编,培养办、招生办都只有1个编制,学位办长期只有0.5个编制;尽管多次申请,但至今未获批准),寝室和教室资源的配置长期重视不够,尽管这些都正在努力改观当中。其实,不论北大清华,研究生生源都不如本科生,因为研究生生源遵循“向下兼容”原则。学校应尽快改变研究生教育在经费、管理人员编制、教室和寝室等方面都严重投入不足的现状,以便更加高效推进大学转型过程中的研究生教育“管教分离”。

在学校层面,2013年可以称之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成立研究生院)。而在国家层面,2013年,被称之为研究生教育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年,研究生教育制度年,研究生教育改革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13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和《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2013年7月10日,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北京召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我校应该以此为契机,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充实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包括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充实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真实内涵。

三、吃透国家相关政策,增强内涵建设意识

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如稳定规模,提升质量,引导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学科评估结果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取消审批国家级重点学科,鼓励高校发展特色优势学科;暂停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大力发展应用型为导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5达到研究生招生指标的50%,2020达到研究生招生指标的80%。2013年底,出台《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推进分类评价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鼓励潜心科研、创造精品。

我校现状:重申报,轻建设。近年来我校学科外延建设重视有余,学科内涵建设重视力度不够。2011年底,我校5个学科(3个一级和2个二级)被评为重庆市高校重点学科,涵盖全校70%二级学科(将近20个二级重点学科,涵盖二级重点学科个数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其中包括龙头/主干学科、部分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2012年5月,学校根据2011年通过《四川外语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遴选出7个校级重点学科予以建设,重点支持新兴/特色学科。伴随学校转型的是管理中心下移(即科研、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工作下放院系),院系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但是不少院系根本没有学科建设意识,只有专业建设意识,典型表现是不少院系拿到重点学科专项经费不知如何使用,而财务处在学科经费使用管理上也有改进空间。

其中,最最令人担忧的是龙头/主干学科建设的危机意识不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告诉我们,龙头学科的实力决定一个学校发展的高度(即学校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龙头学科很强,可以带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龙头学科不强,相关学科也不会强到哪里去。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比名次更重要的是内涵。从单纯排名我们可以算作第一梯队,但从得分情况分析(真实内涵),我们只能算第二梯队(详见附录)。其实,80分以上才能算真正的高水平(外语院校如北外、上外和广外等虽是多科性大学,但都是外语学科一枝独秀,这也正凸显了“大池塘里的某种大鱼”的理念),我们离80分距离不小,而我们与第二梯队的其他高校差距甚小。具体而言:学科队伍不够强(国家级人才为零),科研显示度不够亮(高水平论文发表总数及人均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不够多),人才培养优势不够显,学科平台不够高,等等。

站在新的历史平台上来看我们川外今后的发展前景,我认为:学校外延发展空间有限,内涵提升空间无限。我们务必把学校发展方向真正转变到内涵建设上来,走类似于美国卡内基麦隆大学的发展道路。

四、全方位立体化设计,提高学科建设执行力

(一)顶层设计要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从“摸着石头过河”向“摸准石头过河”转型。学科建设目标定位设计上既要符合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与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吻合,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契合。

(二)中层设计要实:政策、措施、保障、监督,环环相扣,精心设计,执行有力。

(三)底层设计要厚:规划到人,形成梯队,协同创新,联合攻关。要把学科发展与教师的成长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校面临崭新的大好形势,这将鼓舞激励我们的斗志。而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未来,我们既不能好高骛远、盲目乐观,又不能垂头丧气、妄自菲薄,其实我们真正最需要的做的,就是在理清内涵式发展思路的前提下,脚踏实地,负重前行,只争朝夕,主动作为,真正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的内涵式转变,早日实现我们川外人心中的伟大梦想。

附录: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全国高校排名

(2009/2012)

排序

学校名称

2012年评估得分

(92所高校参评)

2009年评估得分

(45所高校参评)

分数

增量

梯队

1

北京大学

93

88

↑5

第一梯队

(6所)

川外与第一梯队分差6-17

2

北京外国语大学

88

86

↑2

上海外国语大学

未参评

南京大学

79

↑9

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84

80

↑4

6

黑龙江大学

82

73

↑9

7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79

未参评

第二梯队

(33所)

南京师范大学

71

↑8

浙江大学

71

↑8

10

清华大学

76

(7所)

74

↑2

四川外语学院

71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67

↑9

北京师范大学

70

↑6

复旦大学

70

↑6

上海交通大学

69

↑7

厦门大学

69

↑7

17

延边大学

75

(10所)

71

↑4

东北师范大学

68

↑7

华东师范大学

68

↑7

苏州大学

67

↑8

山东大学

未参评

西安外国语大学

未参评

武汉大学

65

↑10

湖南大学

未参评

四川大学

未参评

中山大学

未参评

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3

(7所)

未参评

南开大学

69

↑4

天津外国语大学

未参评

大连外国语学院

未参评

同济大学

67

↑6

河南大学

68

↑5

西南大学

未参评

34

中国人民大学

72

(3所)

65

↑7

华中师范大学

67

↑5

重庆大学

63

↑9

37

上海大学

70

(3所)

未参评

华中科技大学

未参评

宁波大学

未参评

40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69

未参评

第三梯队

(53所)

….

92

山东农业大学

63

关于内涵式科研发展的思考

科研处处长李小青

过去十年,四川外国语大学以申博、更名为抓手,整体带动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有成就到现在的影响和声誉,以及由此获得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科研的质和量都有很大的提升,并凝练出相应的特色。

在学校接下来的发展中,应该准确地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战略和战术,找准定位,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顺利推进学校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今后十年,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现了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导向。内涵发展对于高校的科研工作来讲,具体体现为特色突出;科研成果质量高、显示度高;科研成果社会针对性强、社会贡献大;科研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促进大。

一、优化学科结构

适当改变目前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一枝独秀的局面,在保证优势学科优势地位的同时,对中国语言文学等有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学科加大支持力度,使学校整体的学科构造呈现梯级的、生态的布局。

二、体现科研内涵发展的新抓手

(一)培育并获得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二)力争国家级科研、教学奖励。

(三)培育学界知名的学术领军人物、在特色领域形成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建设高水平学术平台:CSSCI序列学术刊物、全国知名学术组织等。

(五)建设国家级其他应用研究类平台,打造智库:德国中心(外交部)、中日韩研究中心(外交部)、金砖国家研究院(校政企合作)、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等,拓展横向研究,获取更多科研资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协调创新。

(六)搭建科普类平台:获得国家相应资金支持,体现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

三、落实和完善三级科研管理模式

以前的科研管理模式,基本上只注重科研人员这一个维度,形成一种自发、自为式的科研,单兵作战,在研究方向、兴趣、领域、方式等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个体性,缺乏有效的规划和整合,在对前沿学术问题的把握、研究力量的整合、研究成果的影响力等方面有局限,显示度受到一定影响。

三级体系将进一步体现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在凝练特色、整合资源、对接国家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层面上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加大二级院系和科研基地在学科建设和科研规划上的自主性,发挥其自觉能动性,明确学科和科研工作的专门负责人及科研秘书,设立二级单位教授委员会,结合各自的学科归属,在学校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对各单位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特色、进程、措施、保障等进行有效规划,使人才培养(多层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在每个二级单位都有所体现,改变过去二级单位单纯的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

三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根据已有的科研优势,聚焦学术前沿,成为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主要培育基地,以项目培育为抓手,加大科研人员的有效流动,同时,在条件成熟时,纳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博士、硕士),使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效结合。

四、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根据国家最新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对学校在科研奖励、科研绩效等方面的做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形成相应的制度,营造科研氛围,体现科研的质量和贡献导向,采取分类评价和开发评价等举措,强调成果转化和社会普及,推动其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支撑。

五、完善科研保障机制

(一)确保科研经费的投入。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保证经费的使用成效。

(三)建成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形成管理规范,提高管理效率。

我校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严功军

学科建设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涵盖了专业建设、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对外合作、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科建设成效如何,决定着一所高校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十年来,我校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的瓶颈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一、学科建设的问题

(一)三个悖论困扰我校学科建设

1.学科少与排名追求之间的悖论

我校虽然确立了建设多科性外国语大学的目标,但涵盖学科门类也不过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七个,只有外国语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学科发展少而精的特点明显,只有走特色学科建设的道路,以差异和品牌竞争作为扩大学科影响的方向,而不能刻意追求学校整体实力排名,追求学校学科的综合发展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2.不平衡硬要求平衡的悖论

我校外语学科一枝独秀,其他学科发展均比较晚,明显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同时,非外语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对比较成熟,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经济管理、国际关系、外交学等还处于追赶阶段。因此,我校在学科发展中必须充分认识这种不平衡,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和重点,有层次、有先后地进行学科建设,而不能条块分割,考虑一些次要因素,硬求平衡,学科相互制约,导致内耗,严重影响发展。

3.市场化发展与传统思维双重约束的悖论

高校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它既是教育改革的现实趋势,也是很多高校发展问题出现的根源。学科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教研成果,是学科名师和高质量成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而不能仅靠经济指标和市场前景决定。因此,学校学科建设中应避免浮躁心理,必须把传统学科的内涵建设与学科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市场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做出理智的决定和选择,才能真正建设好有重要社会历史影响的学科。

(二)我校学科建设的五个缺乏

我校虽然非常重视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建设处于下属学科办和二级院系自发的状态,从学校战略高度,对某一学科进行具体规划,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建设的时候很少,学科建设存在“缺乏灵活的体制机制、缺乏改革创新的思路和策略、缺乏细化的内容、缺乏政策的执行力、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五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如学校在理念上有时把某一学科发展当成是二级院系自身建设的事,找到学校有诉求后,才思考分析,支持一下,二级院系不积极或者有矛盾,学科建设也就耽搁了;学校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科专业发展没有方向,比如俄语语言文学是我校历史悠久专业,但这个专业到底该突出什么特色,什么竞争力,大家基本很少思考,哪怕是传统的词典编撰特色方面,也是顺其自然,有就有,没有也就算了。越南语等亚非语言文学,缺师资,缺平台,但发展艰难,很难关注到,没有特殊支持政策,怎么可能发展;由此学校的建设机制,基本是一刀切,无论是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等,没有好的激励机制和改革创新的策略,怎么可能推动学科发展。学科带头人,一般的教师,都是一个水平上的待遇和研究平台,无论什么学科的引进人才,基本只有3万元安家费,又如何能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等等。此外还包括一谈到学科建设,大家都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具体规划,但一旦启动,执行力很差,求稳心理使得大家求平衡,遇到问题找借口,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勇气,缺乏方向感,缺乏改革和执行政策的魄力,因此经常出现申报项目时大家匆忙聚集,申报完后又很快散去,疲于应付,也就谈不上学科建设了。

二、策略思考

学科建设内容丰富,十分复杂,不能一蹴而就。就我校学科建设的问题,笔者简单想到几点策略,仅供参考。

(一)主动建设:改变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状,根据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目标,从学校高度主动进行建设;

(二)科学规划:加强发展规划处与学科办、二级学科的联系,制定详细科学的各个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执行内容并严格执行;

(三)内外结合:学科建设内部要重视,同时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重视其他兄弟院校、市教委、教育部等外部资源的应用,搭建学科硕士点、科研基地、拔尖人才等建设平台;要加强与其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科的影响力;

(四)精品竞争:学校学科少,与其他高校比拼综合实力没有意义,所以只有走特色和精品发展之路,要把每一个学科都建成品牌学科,要优选特色学科,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创造影响力,政策资金等也应该予以重点投放,而不是求平衡,撒胡椒面;

(五)分而治之:与走精品路线一致,学校对龙头的外语学科,其他非外语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路径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处于发展阶段不同,要科学规划,制定灵活的政策机制,促使不同学科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而不是内部不和谐竞争,相互制约发展。

以上观点,仅是一家之言,本着为学校学科发展的赤子之心,如有不妥,敬请包涵指正!

关于学校发展战略与办学思路几点建议

商务英语学院院长 段玲琍

在此主要针对英语专业的发展:

建议一:错位发展

压缩英语专业的招生,四个英语院系实行错位发展,发展各自的强项,不要搞重复建设(如,不要都搞翻译或商务,包括辅修或双学位的方向),更不要相互内斗。

英语学院以精英化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和教学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就业走向考研、中小学英语教师等;英语语言文学的硕士生或博士生的培养应归属英语学院,使该学院朝研究型学院发展;

国际关系学院以外交、外事为专业龙头,压缩英语专业的招生规模,最后逐步取消英语专业的招生,英语只是外交、外事的使用工具;

翻译学院以英语笔译和口语为专业方向,可以重点发展硕士研究生,特别是MTI的打造;

商务英语学院培养学生的商场、职场中使用英语的能力,适当压缩规模,大力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

建议二:教师转型

压缩英语专业的招生规模后,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可以转型,由教师自愿选择转经济、管理、法学、汉语国际、新闻传媒等院系进行相关专业的英语授课(注意不是大学英语,而是专业英语),即可解决多余教师的出路,又可以解决非外语学科对英语教师的需求。

建议三:开办双语或称复语专业

以英语专业为主修,招收小语种为辅修,实行五年制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路径,有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语学院的英语和日语或法语复语专业、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英、法双语专业为先例。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彭江

一、我校学科建设的背景

(一)专业性到学科性。

(二)专业主导到学科主导。

(三) 单一学科到多学科。

二、学科建设理念:从学科割裂到学科整合

(一)学科整合是学科发展的固有规律。

(二)学科整合是国际高等教育界学科建设的显著趋势。

(三)学科整合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原则上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科目录,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与调整”。2011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规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2011年颁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为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2011计划”鼓励协同创新。

(四)外语学科与非外语学科的交叉。外语学科只有借助非外语学科的支撑,才能保持其优势和传统,非外语学科若不能与外语学科有效交叉与融合,就会失去在外语院校中存在的合法性。外语的工具性特征使其能够大量渗透于众多相邻学科。

(五)我校可以大力发展以下交叉学科:比较学科(包括各种国别研究)、边缘学科、软学科、综合学科、专题研究、区域研究(包括国际组织研究)。

三、学科体系:从单一学科到学科群

我校六大学科群的初步构想:(1)国际文化交流学科群:通用语种学科群;非通用语种学科群;国际传媒学科群;中国学与中文学科群。(2)国际政治学科群:包括国际政治与经济、外交、国际关系、国别政治研究、区域政治与区域治理等。(3)国际经济学科群: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会计等。(4)国际管理学科群: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外事管理、金融管理、电子商务等。(5)国际法学学科群:包括经济法、民法、商法、法律文化学、法律语言学、法制文学、法律社会学、法律传播学、教育法学等。(6)国际教育学学科群:包括比较教育、国别教育、外语教育、外国教育、中文教育、区域教育、教育心理等。

建设优势学科群:我校的学科群体系可以概括为“1+5”:以国际文化交流学科群为核心建立优势学科群,其他五大学科群为国际文化交流学科群提供支撑。

四、学科结构:从均衡发展到重点突破与多学科协调

学科结构=优势学科+主干学科+特色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

建议:第一,根据学科群建设主导思想,我校应逐步控制非外语专业的设置,保持传统外语专业的优势;非外语和非文学类专业应稳定数量,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理工类专业,为涉外优势学科群的建设奠定更宽广的基础。

第二,继续增强文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实力,同时重视经、管、法、教等应用学科的发展,在应用学科的发展中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

第三,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把文学学科作为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主干学科进行建设。其中,外语学科是我校主干学科中的主干。外语院系的设置和外语专业的配置要有利于外语主干学科的建设。建议合并相同、相近或相关专业到同一院系中,减少外语类院系数量,扩大外语院系中的专业数量。建议将新闻传播学和政治学作为我校特色学科进行打造。我校的经、管、法、教等学科是我校文学学科的支撑学科或相关学科,这些学科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为文学学科提供学科支撑和学科交叉形成的学科增长点,它们不能脱离文学学科进行片面的发展。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的淘汰和退出机构。

五、学科组织:从系科制到学院制

在学科组织形态上,从以系和专业为中心向以学院、学科为中心过渡,实行学院制,是大学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必然要求。

学院数量:根据管理跨度理论,一般情况下一所大学下设的学院数量最好不超过10个,每个学院设置4个左右本科专业。我校设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专业的教学单位数为16个,明显偏多。很多院系只有1个专业,而有的多的则达到10个专业,离散性高,平均数低。

建议学校的中层教学单位统一为学院,学院下设学系,以增强学院的专业容量,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宽口径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校学院设置初步构想:4个文学学院;4个专业学院;1个综合学院;1个特色学院。研究生专业放置于相应的学院。

关于我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中文系副主任 胡登全

中文系成立于2004年,现有本科生1068,硕士生150人。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拥有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六个方向。今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为重庆市特色专业,该专业正在申报专业硕士点。

包括中文系在内的非外语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必须围绕学校的整体战略部署做文章图发展。鉴于此,国际导向的涉外和应用是所有学科发展的方向。

非外语专业很难和市内或西部地区其他老牌院校老牌专业的传统优势竞争,因此,从“涉外”出发的差异化和应用性是发展的突破口。其他老师已经表达的,不再赘述,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整合

现绝大部分院系各自为战,甚至个别院系之间相互内讧,影响了学校整体发展。可以以项目、课题、平台、招生等方面实施整合。

比如,对非外语院系老师进行外语听说培训,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尤其是对外汉语师资的口语能力。中文学科可以和外语尤其小语种学科联合,进行中国典籍翻译工作。

二、汉语国际教育

依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会得到国家政策上、资金上非常大力度的支持,且对扩大我校影响、增加国际化特色、提升经济效益有直接作用,建议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可以重点整合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留学生部、国际教育学院等的力量,在信息沟通、招生、培训、研究等方面,形成合力。

三、科研

欠缺团队力量和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欠缺带头人的打造。建议学校有整体安排和布局。

四、学生

(一)加大优质生源的保障措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善待学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从学生身上谋取经济效益是可行的,但是不能作为终极目标。

(三)建立毕业学生跟踪反馈体系,此为适时完善应用型培养模式的需要,更为获得校友会资源的长远布局。

川外要不要加快发展非通用语种的思考

东方语学院副院长 罗文青

川外现有11个语种,面临新形势,我们要思考的是:还要不要加快发展非通用语种专业?“小语种+大语种”、“小语种+小语种”、“小语种+专业”等培养模式哪种更优?

一、我国非通用语种类专业学科现状

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外语“非通用语种”指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阿拉伯语之外的其他所有语种。

我国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较多的院校有北大、北外、中国传媒、上外、广西民大、广外、云南民大、解放军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在外语院校中,开设非通用语种数在10种以上的有北外(45)、解外(26),开设5-10种非通语的院校有广外(9)、上外(9)、西外(7),开设5种以下的院校是天外、川外和大外。

我们川外现开设有意大利语、朝鲜语、越南语、葡萄牙语等四门非通用语种。

二、川外应增加非通用语种数量并突出其特色

我们认为,开设新语种专业并不仅仅出于增加某一个语种的教学和满足本地区对该语种人才需求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整合本院校的相关学科,增强在国际问题研究尤其是地区研究方面的综合能力,发挥非通用语种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集成能力。

比如,广西民族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凭借区域优势,与东南亚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同时,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方面逐步建立起了比较齐全的东南亚语种教学和3+1人才培养模式、东南亚社会研究、东盟研究的特色。

我们川外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外语院校,具有比较雄厚的外语教学研究实力,建立较多的语种数量、增加语种覆盖面是完全必要的。重庆地区的发展也对我们涉外工作提出了对多元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有责任把川外建设为西南地区“语种最多、层次最全、质量最好”的外语类人才培养主要基地,做到服务西南,面向世界。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我校外语院校的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的教学和培养模式,争取国家支持发展非通用语研究中心。

三、谨慎选择非通用语种和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非通用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复语型、复合型和“3+1”模式等。复语型即要求学生掌握一种非通用语种和英语。中国传媒大学和北外的非通用语种专业采取的就是“非通用语·英语”专业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和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增加英语教学学时,提高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对达到要求的学生颁发英语大专证书,以鼓励学生成为复语型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对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和荷兰语等专业的学生要求副修英语达到专业英语四级水平。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培养学生既符合某一非通用语种专业的要求,同时也掌握某一人文或社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非通用语种+经济、非通用语种+法律等。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部分非通用语种采取这种培养模式。对外贸易大学外语学院的非通用语种围绕经贸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不断完善经贸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了一整套经贸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资源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并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审批学生修读双学位或辅修专业。涉及经济学、心理学、国际关系、社会学、艺术学、哲学、外语(通用语种)、行政管理和历史学等专业。

“3+1”培养模式是非通用语种专门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指学生在4年学习期间有一年时间在语言对象国学习,丰富语言知识,增加对语言对象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在国外学习一个学期的。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东南亚语种专业普遍采用这一培养模式。

我国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分布在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地域,各院校非通用语种专业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科特点和培养规格,根据所在学校所处的地域和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本专业拥有的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和培养模式。这些院校所走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参考。

四、建议

在我国现阶段,在办好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同时,结合我校现有专业的情况,我建议可以试走“小语种+对外汉语”、“小语种+商务英语”、“小语种+新闻传媒”等培养模式。

当然,这些还仅是代表我个人的思考,希望能对学校发展有益。

关于学校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社会科学部主任/社会学系主任 钟谟志

社会科学部目前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公共必修的7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校近20门通识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有外国哲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在校研究生23人,开设有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95名。但社会科学部暂时还没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授权点,没有社会学、社会工作硕士授权点。

学科建设是承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平台。学科建设也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根本和核心。近年来,我校学科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川外更加美好的明天,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实行分层分类建设

学校应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铸校的办学理念,在继续做大做强外语类学科的同时,重点扶持和发展非外语类学科,加快发展国家重点扶持、社会急需的应用类学科,实行学科差异化建设,在学科建设和学科管理两方面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结构,并积极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构建校级、省部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研究基地建设体系、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和学位点建设体系。在着力搞好学科平台建设的同时,重点打造一批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实现专业硕士点和学术硕士点的稳步增长,使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进一步加强学科、学术队伍建设

以继续建设和增加博士点、硕士点为龙头,以二级学科为依托,建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培养市级学术带头人,积极发挥市级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在学科负责人带领下,进一步打造学术梯队、凝练学科特色。在依赖校内现有师资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改善人才引进条件,大力引进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加快学科建设的力度与进度;

重视青年教师的支持和培养,出台有扶持力度的青年教师专项资助计划,打造一支年龄层次合理、专业水平过硬的优秀科研人才梯队。

(三)加强纵向衔接与横向协作

在纵向衔接方面,学校对上级政府部门已经常态化的各级各类课题、项目、人才资助、科研平台、实验室建设等应当有校级层面的课题、实验室等与其对接,查漏补缺,不留空白,为用足用好学科政策奠定基础,早做储备,加强培育,提高走出川外后的成功率。比如,学校应当设有与教育部、重庆市教委每年都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对接的校级专项。在项目申报、重点学科申报等方面加大主动出击的力度,为学科建设赢得更多机会,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在横向协作方面,学校支持各二级院系、科研基地教师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的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学科建设会议、不定期外出调研,学习先进的学科管理理念,加强项目、培训及实践等方面的横向交流与合作。

(四)加大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投入

期盼学校恢复2012年及其以前按照相当比例和额度拨付系部科研经费的运作模式,以便各二级院系加强科研团队、学术梯队建设。

学校进一步提高科研奖励力度,体现奖励标准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鼓励和加强教师与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层面努力搭建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以产出标志性成果为目标,按照教学科研并重,科研先行一步做法,促成一批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代表的高质量精品成果。

在继续办好《外国语文》期刊,不断扩大其影响的同时,力争将《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办成有刊号的高质量期刊,并向中文核心期刊努力,为非外语学科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园地。

继续加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体制,鼓励各二级院系、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立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校推进科研基地的制度建设,创造更多、更好条件支持各二级学科积极申报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促进校级重点基地和研究所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科拓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五)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现有硕士研究生及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炼各专业特色并认真执行。加大对教学改革研究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研究生教育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教材建设项目,产生一批名牌、精品课程、视频课程和教材。加强专业办学与社会的横向联系,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之更加贴近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意见与建议

第二部分:人才培养与师资

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小组讨论情况汇报

教务处处长 廖巧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也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我们小组和我本人关于学校发展战略的一些想法。在我校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后,组织这样的“大讨论”很重要、也很必要,而且也是及时的。

我们小组有三位校领导、教学院系院长/主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部分院系的书记共计30余人参会,大家就我校“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这一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大家发言踊跃,有很多真知灼见,反应出大家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

今天我将从发展需求、发展现状、发展规划等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适应发展需求,大力加强内涵建设

高等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必须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提升,内涵发展”。自2012年起,教育部改“质量工程”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内容也变更为以下5个主要方面: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因此,深化改革、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已然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实施素质教育、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质量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也是我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思路。

二、分析学校现状,认真找准现存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培养模式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出全面调整,但是我校绝大多数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新的要求。

(二)实验实践教学亟待加强

我校作为传统的文科院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科专业的局限和我们自身认识的局限,在实验教学建设方面,无论与理工类院校相比,还是和同类文科院校相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迫在眉睫。

(三)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学校在培养优秀本科教学团队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机会不多,因此,部分教师知识陈旧,无法满足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需进一步探索

传统的培养机制致使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对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不够。

三、做好发展规划,积极寻求应对措施

(一)建设目标

我校全日制本科人才培养应主要转变到注重学生内涵与素质发展上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信念坚定、知行合一、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涉外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未来5年,在完成“本科教学工程”所要求的建设目标基础上,我们将以“五个一”为指导目标,着力打造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一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具体措施

为达成以上总体目标,未来5年,我们将重点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近两年来,我们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提出了“32333”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2”种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3”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与内容、“3”类人员的师资队伍构成和“3”方共同监控的质量保障体系。

“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即专业综合技能、专业素养和通识知识与跨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某一专业本科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内涵和能力体现。只有这三个方面能力的整体提升才能满足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种人才培养规格:即专业通才和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3”大模块课程体系:即“专业基础或技能课程”、“专业/跨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三类课程各约占50%,30%,和20%的比例。在体现分类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搭建上,我们以相近或相关专业为依托,以“专业+专业”深度融合的方式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类人员的师资队伍构成:第一类是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国内教师队伍;第二类是全外语授课教师队伍或外籍教师队伍;第三类是相关行业、机构的兼职教师队伍。

“3”方共同监控的质量保障体系:即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涉及内部质量、社会质量和工作质量“三项”评价内容,构建教务处、教学院系和教研室“三级”监控主体。

“32333”人才培养模式,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质量保障体系于一体。在构建多样化办学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夯实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该模式的有效实施,将涉及到观念大转变、部分教师转型、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探索等一系列重大调整,因此,需要各教学院系和专业负责人与全体教师一道共同努力来完成。

2.强化实验实践教学

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成一批自主学习平台和实验室,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模式,把课堂与社会连结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支架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项目带动实验教学,建设30-50个优质文科类实验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构建优秀教师团队

建议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拟建成5-8个优秀教学团队,重点打造“专业融合”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必须是常年担任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善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善于创建实验实践实训平台;建成5-8门高水平的特色课程,编写或出版5-8部高水平教材。建议每个教学团队每年至少投入20-30万。

4.构建高端人才培养试验班

拟建成高端涉外人才试验班3-5个,建成国际教改班3-5个,培养高端涉外人才,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议每个教改班每年投入10-15万。

5.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协同育人机制,采取校内院系协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所(科研院所)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能有效接触不同平台,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实验实践实训教学平台,探索协同育人机制,我们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涉外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所外国语大学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人才培养与师资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具体有:

谢 周:作为传统的外语专业,一直都在进行着改革。但对现行的一些改革感到不解,比如现在将总课时缩减在2500学时以内。作为零起点的小语种专业,应该有更多的课时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所以希望学校不要搞成一刀切的形式,希望院系有一定的灵活度。

针对学校教学研究型的定位,教师就应该分为以教学为主或者以科研为主,对于教学为主的教师,科研要求就应有所降低,同理,以科研为主的教师,教学基本工作量就应该减少。

吴兴华:对于除了英语专业以外的外语类专业,2500的课时确实不够,希望学校能考虑到学生的零起点问题,该增加课时的还是应增加课时。

师资建设方面,现在日语专业的专家、教授级别的教师面临大面积退休,而中青年教师梯队没跟上来,对日语专业而言在教学科研方面都面临发展瓶颈。

岳兴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商英专业的人才应该主要是应用型,以应用为前提加强知识、能力的复合。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也应是复合型的。特别是商务方面的知识、技能,希望能有行业、企业中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的教师加入到教学队伍中。

陈 新:学科建设的落脚点是专业,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人才培养。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该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并为之坚持10~20年而奋斗,不要因为领导的变更而变化。

现在高校的所谓排名,主要是学科、学者、成果等方面为依据,但如果光注重这些方面而忽略了学生的就业率,对学校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为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靠学费和学生规模的政府拨款。

当前学校的债务比较严重,我们在各方面的研究,有没有一点能影响政府决策的成果,因为只有和政府决策捆绑在一起了,我们化解债务危机的机会才能适度加大。

倪颖军:学校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和创设条件让一线教师、专家学者静下心来潜心教学和研究。近几年来,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可以拿出来说话的数据。但实质上,这里面是存在很大问题的。首先是分布不平衡,英语方面的博士、教授占了绝大比例;二是为了申博、更名等大事件,给予了很多的倾斜,推着教师上台阶;三是目前的队伍中,国家级的、高显示度的专家学者、教学科研成果缺乏;四是在700多人的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就占了400多人,人才梯队建设是有问题的;五是学校收入偏低,容易造成队伍的流矢,特别是博士、教授队伍。所以在“中地共建”项目中,人事处申报了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项目。虽然没有成功,但无论怎样这个事情都是要做的,主要包括:

1.青年教师团队培养计划

由5~10名教师组建团队,学校遴选一定数量的团队(5~10个)进行资助,建设周期2~3年。

2.重点学科、专业精英团队打造计划

遴选一定的重点学科、专业师资团队进行资助,目的是研究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和带动中青年教师成长。

3.修订人才再培养计划

改变原来为了申博、升大等大事件对博士、教授量的需求,转而注重质的需求。每年列出学校对学科、专业对博士、教授的需求目录,对教师攻读学位、职称评审等进行一定的修订。

吴维均:希望学校能对我校办学几十年来的各方面进行有一定的梳理,得出一定的材料和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国际国内、横向纵向比较,找出我们存在的差距,进而确定我们的办学定位。

应把学校作为一个社会主体,跟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挂钩,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因为就业好会给学校办学带来良性循环。

李小川:一个学校的社会声誉,主要是看毕业生的质量,原来被我们“看不起”的重师、交通、邮电、工商等学校,现在已经远远发展在我们前面。当我们还在苦苦为各种国家级、省级项目而奋斗,这些学校已经不把此作为追求的目标了,而是建设了系列的创业园、孵化园、学生自主发展平台、校企协同项目等。因为经过这些孵化园、创业园等锻炼或训练的学生,满足社会的需求度会大大提高。所以我们应在这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毕业生质量高了,用人单位满意了,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才会提高。

聂志强:在讨论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方面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专业方向设置是否与此相符?)

2.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是否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可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实验室使用是否有效?教学经费投入是否到位?)

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否正常运行?

4.用人单位是否满意?学生、家长是否对学校满意?

李丽萍:学校一直都是保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的。今年教委要求加大教学投入,但不再是采用原来的生均拨款的方式,而是要扶持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比如此次的“三特行动计划”。虽然经费保障了,但有的院系经费用得并不好,造成乱用或用不出去。今后的教学科研等各种经费的使用将会越来越规范,真正用在教学科研项目上。

廖巧云:人才培养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培养,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但最核心的应该是本科教学和本科人才培养。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我们的办学、教学必须跟着改变才能跟得上形势得发展。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师资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都要革新。尤其在协同方面,要努力争取和社会行业协同,但首先要做好的是校内单位的协同,但事实上校内相关院系间不但没有做到相互支持,反而有相互拆台的现象,这是极度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王鲁男:根据大家的发言,有两个问题供大家商榷:

1.教育的功能中,就业问题是应该考虑,但高校是否就应跟着社会的节奏走,还是高校应该有自己恒定不变的、不受社会影响的诸如“大学精神”方面的东西,并以此来引领社会?

2. 课内学时的问题可以商量,但是学生现在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媒介,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必要在课堂上把所有内容都讲完,或者说所有环节都要在课堂上来完成?即使我们现在的课时总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高校中,也是最高的。

意见与建议

第三部分:管理与保障

管理与保障组讨论情况汇报

组织部部长 林克勤

管理与保障组主要是全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大家主要围绕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更好地推动学校未来发展,做好管理、服务和保障工作这个主题开展了热烈讨论。有的着重对大学的定位、任务、创新进行了阐释;有的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提升校园网络建设,管理的执行力建设;有的提出进一步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应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学校内部体制和机制,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有的提出干部对建设要注重奖惩分明,注重权利和责任的平衡;有的提出要培育办学新品格,提高国际能见度,建立重大问题策问策对机制和专项项目发展研究机制;有的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政策的敏锐感知,把握机会发展自己;等等。总体上,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在新的时期,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回头看过去十年大发展的同时,学校更应该对未来十年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科学、清晰的定位和战略构想,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凸显鲜明的办学特色。如果说学科建设是龙头、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是基础,国际化是趋势与路径,那管理则是保障,四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十二五”规划实施已进入纵深阶段,我们相信,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学校的各项事业会再上新台阶,谢谢大家!

建立合理性规范,切实加强职能部门职权执行

教务处副处长 王伟

我个人认为:川外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以建立合理性规范与切实加强职能部门职权执行为最紧要两件事。

一、建立合理性规范

川外申大成功、规模扩大、由单一语言专业发展为多专业并存,迫切需要学校职能部门修订、更改与废除目前仍在使用的旧有规范;川外国际合作与实验室规模建设等问题的出现,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合理性规范解决之;川外旧有发展模式中以感情、人情等为主要纽带的校各部门关系与合作模式也迫切需要制度规范形成的新型、稳定合作关系作为弥补与替代。所以建立合理性规范,防止学校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解决的“人治”因素不当干扰,是为川外首要之任务。

以川外教务处为例,教务管理文件共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文件21部;教学运行管理文件27部;学籍与学位管理文件10部;教学质量管理文件12部;实践教学管理文件9部。2012年后陆续修订与完善文件12部。所有这些文件都存在内容陈旧未与时俱进的弊病。教务教学与质量监督中很多新问题解决规范未纳入其中,造成操作无依据或操作混乱现象严重。

二、加强职能部门职权

由于我校规范陈旧,职能部门职责交叉、遗漏与混乱现象存在,导致职能部门的职权行使存在较为混乱现象;多专业出现后,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的“院校二级管理”职责未合理规范,导致部分二级院系职权严重扩张,与职能部门的合理管理屡屡发生矛盾;学校职能部门经费未得到合理拨付,未被赋予强有力的惩戒权限也是导致我校职能部门职权弱势的原因。

又以川外教务处为例:在教委布置教研任务后,教务处合理任务布置无法在个别二级院系推行现象存在;在部分二级院系教学违规后,教务处对该院系的惩戒屡屡无法真正实施;教务处认为合理的教学、专业资源全校统筹使用,也往往因为部分二级院系的阻挠而无法实现。而这些原因正是我校“绩效工资”等重大问题无法尽快合理规范与解决的原因。

川外的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目标不能在“周天子势微,诸侯争霸”的环境中实现,理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之才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意见与建议

第四部分: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发展小组讨论情况汇报

国际处副处长 陈功

一、总的建议:

(一)建议学校在理念、观念上创新,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为国际化工作做出顶层设计。

(二)建议学校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政策上、管理上提供宽松的环境,促进学校及各院系的国际化工作。

(三)建议学校制定专门的国际化项目教务管理体制,在学籍管理、学分认定上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四)建议学校在项目管理费上做顶层设计。

(五)建议学校出台整体性政策,促进院系之间在国际化工作上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

(六)通过国际化指标体系建设,促进院系参与国际化工作的针对性。

(七)发挥学校外事资源的综合效应,用好学校现有资源(如与纽卡斯尔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康普顿斯大学的合作)。

(八)用好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市教委与川外共建)。

(九)在政策、制度、组织机构、经费、人员、软硬件设施上保障国际化工作的开展。

二、国际项目

现状:

(一)规范管理——今年,学校成立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建章立制(新建和修订外事管理规范30余项)。

(二)2013年,新签校际项目23项,实现合作国别新突破。现与19个国家9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合作项目98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

达成共识:

(一)学校国际项目的分层级管理。(战略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和一般院校)。

(二)各院系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和一般院校计划。

(三0新设定期举行的“国际项目开放日”。

建议:

(一)中外合作办学

1.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在体制、政策上做好保障,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教务管理体制上,不应与普通统招生一样(如公共课的设置、排课时间、外教的安排、论文要求等),应有独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希望借鉴国内其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予以灵活变通。

2.希望学校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在规模和空间上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争取更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所涉职能部门较多,建议进一步缩短协议签署审核周期。

三、师资队伍国际化

现状:

2013年,派出42名教师出国访问、研修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

建议:

(一)增加现有师资国外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

对于有意向出国学习、工作和科研的教师,在政策上分类给予相应优惠或支持,从而鼓励其获得国外经历。

(二)加大经费投入,根据学校战略规划和学科发展需要,资助重点专业、急需人才进行国外学习或交流。

(三)提升非外语专业师资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用国际通用语言授课的能力,并提供经费支持。

四、人才培养国际化

现状:

2013年,派出391名统招生赴海外留学、实习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另有400余名语言培训生通过我校渠道赴国外学习。

建议:

(一)希望学校以奖学金形式资助贫困学生参加校际合作项目。

(二)在出国审批过程中,强化行前培训,督促学生购买国外的意外险等保险。

(三)加强院系合作——学校制定政策,充分支持本院系学生参与其他院系作为执行单位的国际化项目(特别是学校战略合作伙伴的项目)。

(四)校际合作项目的双向监督——需加强对外方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监督,考察评估外方的教学质量、文凭的含金量,保证外方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满足川外对学生培养的要求。从而保证外方重视其教学质量,确保国际化的效果。

(五)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国外文化教育机构,促进学校国际化建设。如:学生在法盟、歌德学习外语课程、参加雅思考试达到一定分数,凭相关证明或考试成绩单等,则可以免修二外,使学生有更多精力学习其他知识。据说学校有相关政策,可以凭雅思等成绩免修二外,但未写入学籍管理文件中,建议写入文件,以便于执行。

(六)观念:当学生参与校际合作项目时,学生出国是只能就读与川外所学专业相同的专业,还是可以选择相关专业就读。

(七)希望学校进一步出台政策,促进带薪实习项目的良性发展。

(八)资源共享——国际教育学院有诸多一流海外高校合作资源,希望加强与学校其他院系的合作。

(九)现有“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论证是否可行的合作模式——如,东方语学院韩语专业希望与韩国大专院校开展“语言+专业技能”的校际合作项目,学生学成后将获得川外学士学位、韩国大专文凭及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五、国际化课程

建议:

(一)增加学校全外语授课课程的比例。

(二)加强对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管理、商务等全外文课程体系的建设,服务于我国海外投资企业。

(三)ACCA和CIMA等卓越人才培养项目,涉及校内二次招生的问题,需要学校在政策和制度上予以支持。

六、外教队伍建设

现状:

2013年,全年共聘请外专88人次,现在校外专63名(拥有硕博士学位者:27人),首次聘请外专担任管理职务。

建议:

(一)鉴于外教质量存在波动的情况,因此,需进一步促进外教质量的稳定化。

(二)学校教务系统需完善并实现对外教的及时管理。现院系提出,打印外教课表时,存在课表上无法显示外教名字的情况(只显示为外教1、外教2),希望学校加大对教务系统的投入力度,通过提高软件配置,达到教务系统管理需求。

(三)提高外教待遇,以吸引高水平外教任教。

(四)完善引智制度,提高聘用效益。完善“聘”、“用”结合,加强用人单位在聘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七、科研国际化

建议:

(一)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积极推进中华文明的海外传播。

(二)促进国际科研合作。

八、留学生工作

现状:

(一)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项目”承担院校;

(二).留学生招生规模达到269人(其中本科学历生29名,硕士研究生9名;欧美留学生占62%)。

建议:

(一)以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重庆市市长奖学金、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奖学金(正在申请设立)为支撑,采取“扩大规模,提高层次,规范管理”的工作措施。

(二)发展方向:从“语言层面-专业层面” 从“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

(三)建立留学生一站式服务平台。

(四)留学生部+院系——形成合力:

1.院系希望加强与留学生部的衔接,多做宣传,吸引留学生就读。

2.希望学校适时出台政策,对院系招收留学生的数量提出要求或做出指导。

3.各相关教学院系将着力打造一批可用外语或双语授课的特色专业,以此吸引留学生就读我校。

4.促进留学生更多地融入学校生活,为留学生提供与学校统招生一样的图书证,鼓励留学生更多地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

5.基于法国格大留学生就读国际商学院的教学实践,提出,应对赴院系就读专业的留学生提出中文语言能力上的要求。

九、汉语国际教育工作

现状:

新增与海外高校合作共建孔子学院1所,汉语教学点1个。首次创新性地启动孔子学院本土教师川外培训项目。重庆市小语种汉语教学师资培训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

建议:

(一)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建设好、发展好孔子学院。

(二)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三)加强对外汉语师资培养。

(四)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十、对外交流媒介

建议:

(一)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向国际社会传播我校。

(二).完善和及时更新学校网页、各学院的外文网页。

(三).在学校网页中,开辟专栏,以多语种模式向社会介绍学校的国际化平台。

(四)构建相应渠道,统一宣传学校的国际化项目。

如:建议考虑在学校招生简章中,或者其他可行的方式,纳入对学校国际化项目的介绍及宣传。

意见与建议

第五部分:其他意见与建议

关于我校发展战略的几点想法

法语系主任 尹丽

一、研讨会开得很成功,望每年都进行。

二、 希望学校对传统专业给予更多支持和关爱。

三、希望学校出台扶持学科带头人政策,由院系、科研处、人事处合力打造学科带头人,提供他们更好的学术平台和发展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领头人并带动各学科的良性发展。

四、在办学规模和层次上,应避免盲目求大冒进的做法。前几年的小语种扩招,专科、三本一哄而上,现在又喊停。学生就业成了问题,师资也难以消化。

五、大家对学校充满了感情,在学校评估、申博、申大等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讲贡献,拼干劲,出成效。在学校取得辉煌果实的今天,教职工们也希望得到学校方方面面更多的关怀。

六、希望川外的明天更加美好。

七、真诚邀请明书记来系里坐坐。

培养参与意识培育研究能力

——谈谈一线教师与学校发展

英语学院 姜淑芹教授

广大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精力主要放在教学方面,对学校宏观的总体发展目标、学科定位以及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等了解得不够全面。信息的不通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对学校政策的理解和宣传以及个人发展定位规划等问题,建议学校采取切实措施培养广大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的意识,并帮助老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们获得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相契合的研究方向,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采用多种渠道向老师们宣讲学校的方针政策、学科发展定位、未来发展目标等,切实让每位教师都真正了解到学校的相关宏观战略。

二、组织一线教师认真学习教学相关管理规定、学生相关管理规定等。这一点的问题比较严重,很多一线教师认为教学相关管理规定是教务管理人员的事情,学生相关管理规定是学生的事情,对学校的很多规章制度不了解。其实一线教师与学生接触是最多的,常有学生问到关于课程选修、重修、学籍管理规定等问题时,老师一问三不知。如果了解好这些规定,既能根据它们安排好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又能帮助学生规划好那么的学习。例如,相当一部分教师根本不了解所教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分制毫无了解,碰到哪个问题才去咨询哪个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培养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学校的定位是教学型大学,学校定位转型后很多教师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科研意识不强,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不够。目前教务处推行的一些教学改革项目参与度还比较高,但由于缺少理论高度和科研积累的支持,往往流于肤浅,难上台阶。建议科研处和各二级学院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可以将单项科研经费的额度减少,结题要求降低,主要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为主要目的,等到大家都建立起了充分的科研意识,也已经有个一些初步的科研积累后,再辅以学术带头人的指导,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推动有价值、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出现。

总之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状况决定了学校的整个面貌,应该让帮助他们了解学校、提高自己,充分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来。本人不在管理岗位,看问题比较微观,不当之处,请领导海涵。

关于学校办学思路的几点思考

翻译学院院长祝朝伟教授

一、关于学校债务化解

学校债务是制约当前学校发展的瓶颈,是跟全校教职员工休戚相关的大事。债务问题的化解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松绑,为学校的发展增添动力,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提振士气。相关建议:(一)寻求政府支持,帮助化解债务;(二)寻找外部“智囊”支持,如经济类专家和法律专家,请他们帮助出谋划策,助推债务化解。

二、校园建设

(一)校园建设的标准:平安、健康、绿色、数字、人文

(二)问题:人文校园建设,我们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是校园公共休闲设施、儿童活动设施和有外语特色人文景观缺失或相对较少。

(三)相关建议:

1.加强校园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新校区及连接两个校区的步道无座椅,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建议适当增加休闲座椅;

2.加强校园幼儿活动设施建设。学校教职员工700余人,加上退休职工1100余人,700余人中年轻教师占一半以上,退休职工大多数也关注下一代的成长,但学校没有幼儿活动的场地,更没有幼儿休闲活动设施,建议在校园建设中规划儿童活动场地,加强幼儿活动设施建设,这样年轻教师才能安心教学,退休老教师更能体会到学校的文化关怀;

3.加强校园外语文化设施建设。在斯坦福大学,其标志性建筑拱廊是为了纪念其创始人斯坦福;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萨瑟塔、钟楼、大学图书馆和希腊剧场等体现了其“学识城市”的理想和欧洲古典思想的优美、典雅和尊严。普林斯顿大学的标志性塑像是其创始人John Witherspoon的塑像,而塑像周围则是其创立的长老会大教堂。学校外语文化设施的建设,在字母广场、双语标识、圆形剧场、图书馆国别标识等方面有所体现,但应该在校园雕塑、景观设计等方面强化外语文化特色,凸显人文校园的特点。

三、关于校友会的建设

(一)几个数据:2012年,北京大学收到超过12亿元的校友捐款,清华大学收到近11亿元的校友捐款;在美国,不少名校的校友捐赠率为30%~40%,普林斯顿校友捐赠率排名第一,高达61%,哈佛大学的校友捐赠率为48%;哈佛大学2009年校务支出总共是35亿,近17亿来自它的捐赠基金,占比约50%。

(二)结论:校友资源有待大力发掘!

(三)我们的现状:我们有很多杰出的校友,但仅有彭建虎、赵崇新、译采翻译公司等相关校友为学校捐资,成立奖助学金;(1)校友捐赠完全是校友的自发行为,缺乏学校的引导机制;(2)校友捐赠途径不畅通,一方面学校缺钱,另一方面校友不知道该不该捐,以何种形式捐等。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校友会建设,把“校友捐赠”作为助推学校发展的推力;

(二)多形式地开展校友活动,获取捐赠助推学校发展。给校友发送新闻期刊、电子期刊,举办校庆活动,定期举办展览宣传校友取得的成就,举办6~7场校友活动,利用学校资源为校友服务,提供买书、出版的优惠;工作重点是企业家、业界精英与70~80岁上了年纪的校友,他们很愿意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向母校捐赠。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汇报

四川外国语大学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汇报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彭江

我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制定的包括总纲和5个子规划在内的“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于2011年5月9日通过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正式下发实施。现将3年来我校十二五规划的修订和实施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规划的修订和实施

为了指导规划的实施,学校于于2011年11月下发了《四川外语学院关于贯彻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意见》。20123月,学校举行了十二五规划实施研讨会。

2012年11月,市教委牟延林主任一行对我校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评估,对规划的修订提出了指导意见。同时,为了适应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为大学和其他形势变化,我校十二五规划几经调整,到2013年6月形成了新的文本。但是,规划永远落后于变化,当时的修订本在某些方面已经与现在的发展不符。主要的修订内容(上报学校领导审定)包括:

顶层设计中:

——“指导思想”中增加了“秉持和发扬守责、求实、开放、包容的川外精神”、“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学生为中心,塑造人才辈出的校园生态环境”的表述。

——“办学层次定位”中,“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调整为“全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调整为“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中增加了“力争将外国语言文学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将中国语言文学建设成为新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将新闻传播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表述。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新增博士点和硕士点的目标很难实现。

——服务面向定位由“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及对外交流,为国家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调整为“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投身中国梦建设,努力成为国家高端涉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部地区传承创新中华文化、沟通世界、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示范窗口,重庆市优质涉外教育资源的富集地,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定位更加细化,强调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需求导向。

同时,对部分具体目标进行了修订。

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进展

(一)总体发展目标实现程度

目前我校从学校类型上看已经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品牌建设、特色凝炼、提升国际声誉和国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二)打造办学特色的进展

我校的办学特色定位为:国际导向,多元通用。我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理念、人才培养、科研、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国际导向的态势更加明显,但国际化的水平还不够高。所培养人才的多元性和通用性不断增强,但尚未形成鲜明的特色。这一定位不太能涵盖学科、科研、师资、社会服务等办学维度,建议拓展。建议根据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适当调整办学特色定位。

(三)主要任务的完成情况

十二五”规划确定了9大主要任务,分别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化办学、更名工作、改善民生和党的建设,它们是总体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具体化。

1.人才培养

主要任务

目标值

当前值

差异值

人才培养

全日制在校生总数15000-16000人

14732

-278~-1278

研究生1600人

1356

-244

本科生12000人

12940

+940

继续教育学生1000人

461

-539

留学生300人

268

32

国际预科生1000人

368

632

规划调整建议:总体规模不变,适当压缩继续教育和国际预科生数,增加研究生和留学生数。

2.学科建设

主要任务

重大项目

目标值

增加值

差异值

学科建设

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

授权点

2个

1

-1

新增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6个

0

-6

顺利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

2011年6月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我校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情况中期检查。2013年1月,学校顺利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条件验收。

新增省级重点学科

1个

1

100%

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

1个

0

-1

说明:2010年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重庆市学位委员会没有开展新一轮一级学科硕士点评审;我校向重庆市学位委员会上报的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正在评审中,结果还没有出来;国家还未开展新一批重点学科评审。

规划修订建议:在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中强调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树立“学科群”意识;在学科建设目标中凸显“高显示度”和“精品”,淡化量化目标。

3.专业及课程建设

主要任务

重大项目

目标值

增加值

差异值

专业及课程建设

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3个

“十一五”期间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获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建成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5-7个

“十一五”期间有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2个重庆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每隔几年申报、建设一个小语种专业

2011-2013共新增专业10个,其中2011年新增葡萄牙语专业

力争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门

“十一五”期间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获批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3-5门

“十一五”期间有11门省级精品课程,2012和2013年共获批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3年获批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建设专业实验室

8-10个

5

-3~-5

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

2个

现有3个省级实验中心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项

0

-1

说明: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更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重庆市实施三特行动计划,我校获批5特色专业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改为重庆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精品课程现更改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现更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新一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2014年启动;省级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理工科院校,文科类院校很难获批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规划修订建议:根据内涵式发展的导向,淡化专业数量,强化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打造,提高教学质量。

4.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重大项目

目标值

增加值

差异值

师资队伍建设

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

25%

20.36%

-4.34%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

45%

42.84%

-2.16%

选拔培养在国内同学术

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5-6名

2012年、2013年分别新增1名和8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选拔培养在重庆市有

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

8-10

2011年第三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

选拔培养在重庆市同学科领域有知名度的中青年教师

15-20

2012年,首批“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2人

说明:新一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正在申报评审中。

5.科学研究

主要任务

重大项目

目标值

增加值

差异值

科学研究

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25项

31

+6

申报成功省级科研项目

30-40项

84

+44

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

27-32

2013年评审结果尚未公布

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1项

0

-1

建成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个

0

-1

说明:我校是文科院校,不可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文科院校一般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社科优秀成果奖视为国家级奖项。我校冯亚琳老师的成果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应视为国家级荣誉。2011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我校因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尚未通过验收,且无国家级重点学科,因此没有资格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但2012年4月,我校德国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2013年获批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可视为一个类似层次的科研平台。

6.国际化办学

主要任务

重大项目

目标值

现有值

差异值

国际化

办学

建设高质量外教队伍

100人

63

-37

申报具有学历教育资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3个

1

-2

新办孔子学院

1-2所

新办1所

-1

双语授课课程比例≥20%

20%以上

无统计数据

增加来华留学生数量

300

268

-32

此外,2012年,韩国世宗学堂落户和法国图卢兹大学联合体驻中国办事处落户我校;2012年5月,我校成为法语国家大学协会正式会员;2013年,我校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式招生;我校与市外侨办共建之“金砖国家研究院”揭牌;获批“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项目”承担院校。

7.更名工作

2011年9月30日,市教委组织专家组对四川外语学院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进行了实地考察。10月8日,重庆市召开第三届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10次全体会议评议,评议委员会全体委员一致认为我校基本达到了更名为“大学”的条件。10月11日,市政府正式致函教育部陈述我校更名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11年12月26日,顺利接受教育部第六届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进校考察。2012年1月13日,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六届一次会议专家评议通过我校更名为大学。2013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四川外语学院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5月19日举行了四川外国语大学揭牌庆典。

8.改善民生

有序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提高了教职工岗位津贴标准,补发了2012年和2013年的岗位津贴。执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提高了离退休老同志福利待遇。教职工顺利入住安居小苑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正在努力推进中。改善教职工就餐环境,每月发放就餐补贴66元加大对校医院的投入,实现教职工每年体检一次。完成了镜湖景观改造工程等校园建设项目,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9.党的建设

2011年,成功召开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对之后五年学校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契机,不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抓基层、打基础、强根基。2012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胜利召开第七届教代会暨第十七届工代会,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首次对部分中干岗位实行公开竞聘。2013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干部竞争性选拔,做好干部公开竞聘工作的常态化与机制化建设。

三、其他主要办学成就

2011年、2012年,学校分别获得财政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和800万。从2013年开始,财政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评审下方地方,我校“2013-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规划”(共22个规划项目)获得市教委批准,其中2013年5个项目获得财政部资金1300万元。

2012年,《实战俄语口译》被批准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2013年获得5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之“特色专业”项目。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决定,我校5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11年,在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的科研成果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在大学城征地43亩,用于建设川外“重庆大学联盟”外语培训基地。

四、规划工作思考与建议

(一)研究制定《四川外国语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长期坚持,少跟各种社会性排行榜的风,少受政府短期性政策左右,增强战略定力。

(二)作为总纲的规划纲要要淡化数量追求,不要被动跟随国家政策,如同高教30,以条目化的形式增强导向性和可执行度;淡化传统的学科、课程与专业、校园建设、党建等条条式分规划,适时研究制定资源筹措与配置、依法治校与校内规章建设、科研平台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系列专项规划。

(三)根据研究生教育管办分离和学院制改革的需要,将学科与专业打通,专业规模、结构与学科体系对接,建设学科专业群,制定统一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四)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拉通,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规划。

(五)引入外部专家和社会专业研究和咨询机构,通过委托、招标等方式,帮助研究我校的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和特色定位。

(六)加强外脑利用,请学界专家、行业组织代表、行政部门领导、杰出校友、国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债务化解、内涵式发展、品牌传播等出谋划策。

(七)我校的发展已步入深化期,同时也是高原期,再上台阶很难,要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制定缜密的改革计划,以改革促发展。尤其要盘活现有资源,扩大资源增量;同时,破除壁垒,加强二次分配,合理配置资源存量。

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院校发展参考》

第1期(总第11期)(2014年3月15日)

征稿启事

《外语院校发展参考》的办刊宗旨为“宣传政策法规、提供决策建议、反映发展动态、搭建交流平台”。本刊希望成为校内各单位展示工作成效、探讨发展问题、交流经验做法、互相借鉴沟通的平台。竭诚欢迎各单位和个人就高校、院系和机构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等问题向本刊赐稿。来稿体裁可以是活动通讯、成果和机构简介、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

顾 问 明国辉

主管领导 李克勇

编 辑 发展规划处 高等教育研究所

报 送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处,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领导

发 送 校内各单位

地 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 邮政编码:400031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联系电话 023-65382273

-mail cwfgc@sisu.edu.cn

版权所有 四川外国语大学 教育发展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中国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 电话:023-65382273 邮编:400031 电子邮箱:cwfgc@si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