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党组集中一天半时间,召开扩大会议,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着重研究明年特别是两会前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很重要,很必要。我听了前面两个单元7位同志的发言和贵仁同志的讲话,深受启发,很受教育。这两天,我和蕙青同志与分管司局、单位的同志们进行了初步讨论,结合同志们提出的一些意见,我谈3个方面的问题。
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我现场聆听了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做的报告,很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报告的主题非常鲜明,虽然只有82个字,却深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报告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灵魂既独立成篇,又贯穿于整个报告。我体会,这个报告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最鲜明的理论亮点,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最突出的实践特色,是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和新举措,科学回答当前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今后5年科学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最核心的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进一步体现出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最大的精神坚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充分体现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追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简单地梳理了一下,报告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至少有10个“第一次”。第一次在报告中同时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提高,两进入,一基本”,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一次在报告中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标题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凸显了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涵;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倡导”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第一次在报告中做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式;第一次在报告中把“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有力地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供了重要载体;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导向的坚定态度。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认识,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高等教育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动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需要高等教育全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引领和带动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高等教育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高等教育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升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求非常明确,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加深入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自觉地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以促进公平为取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更加扎实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差距;高校自主办学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有差距,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必须以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求高等学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人才队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明年工作的中心任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从明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来说,要始终着眼于提高质量,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始终着眼于优化结构,实施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始终着眼于激发活力,围绕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行深层次探索;始终着眼于促进公平,积极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着眼于和谐稳定,不断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围绕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全面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提高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首先要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要重点做好3件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今年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以及管理规定,对指导高校优化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组织召开“新专业目录和设置管理规定”实施工作视频会议,组织指导各高校对现设4万多个本科专业点进行对照整理,推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还要完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布高校新设置专业,接受监督。要通过这次专业的优化调整,超前部署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更加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新要求,更好地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面向。同时进一步落实高校设置专业自主权,形成专业设置宏观监管的新机制。
教育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本科教学不受重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授不愿上本科生课程等现象仍然存在,教育教学要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要继续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支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强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推动所有本科院校向社会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公布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实验实习和招生就业等方面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评选表彰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做好获奖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制定“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评选工作方案,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地评选出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并有突出贡献,代表国家一流水平、具有领军才能的教学名师。
标准是尺度、是要求、是底线。要加快研究制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组织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促进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本科教学评估要体现高校的质量主体意识,体现注重内涵导向,体现分类评估要求,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围绕推进“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要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强化高校自我评估。按照合格评估规划,继续做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审核评估。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采集方案,扩大数据采集试点范围。推进专业认证,成立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加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扩大医学教育认证试点。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要推动建立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三级政策体系。近年来,我们围绕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出台“高教质量三十条”和“2011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对提高质量做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各地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出台省级、校级配套的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三级政策体系。正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系列“卓越计划”等,也要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体系。要推动地方和高校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措施,并把相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形成高等教育战线自上而下、上下呼应、共同推进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
(二)围绕改革创新这个现实需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这是关于推进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式的重要论述。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步入深水区,势必触及深层次的复杂利益格局,牵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转变,需要建立系统完备、运行有效、更加规范的制度体系。目前,随着228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和一系列专项改革的持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综合推进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我们要看到,改革的力度仍然不够大,步伐仍然不够快,与群众的期望仍然有差距。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有序推进。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是高教体制改革的核心。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我们加大力度推进协同育人、合作育人,在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下一步还要继续把这些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继续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研讨总结计划首届毕业生培养经验,推进拔尖学生选拔方式、因材施教模式、国际化培养途径等方面改革突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落实高校和研究所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科教资源优势互补和有机整合。要继续实施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扩大省级卓越计划实施范围,与行业部门联合开展质量评价。继续实施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落实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共建法学实践教学基地。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建立农科教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会同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会同文化部等部门推进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好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总之,要调动行业部门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逐步形成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协同推进、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深入合作的新局面。
二是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也是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重要突破口。当前重点要做好3项工作:(1)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近期将上党组会。这个文件将进一步明晰试点定位,要求试点高校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积极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建立完善高考、试点高校考核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位一体的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在确定考生名单时要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或中学,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学的申请考生适当倾斜。同时,要加强科学管理,高校应合理确定考核规模及入选考生人数,自主选拔录取计划数一般不超过试点学校年度招生规模的5%。(2)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录取改革。这是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任务,今年招生已超过102万人,超过高职招生总数1/3。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录取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稳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探索“知识加技能”考核办法;适度扩大中职对口招生、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中高职贯通五年制招生录取规模;研究出台职业技能拔尖人才或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优秀中高职毕业生录取办法。(3)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在博士生招生方面,拟在研究、论证基础上提出关于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探索建立申请——审核机制,强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并在推进初试改革、加强复试工作、完善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招生方式、建立博士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估机制等方面作出规范。在硕士生招生方面,拟在研究、论证基础上提出全科医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试点思路及试点方案,改革全科医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初试和复试办法。
三是推进试点学院改革。这是一项“综合性”特征很强的改革。这项改革在战线反响很好,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目前,《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党组会审议通过,文件提出了25项支持试点学院改革的突破性政策措施。要尽快修改完善后下发,并召开试点学院改革工作推进会,部署文件落实工作,指导17所高校的试点学院充分运用政策,重点在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创造经验、提供示范。文件落实过程中,要坚持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成果可持续、经验可推广的原则,注重激发学校的内在动力,督促学校真做真改,在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改革力度大、试点成效显著的要给予奖励性经费支持,鼓励这些学校由试点转向示范。
(三)围绕促进公平这个基本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高等教育战线要率先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一是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重点做好3件事:
第一件事,抓紧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意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是教育公平的标志性事件,领导关心、社会关注、媒体聚焦。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四部委《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现在离年底只有1个多月时间,除青海、黑龙江、山东、江苏、福建、湖北等省已初步明确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条件外,多数省尚未出台方案。我们要集中力量,打好这一硬仗。近期,我部将会同发改委、公安部和人社部,按照“解决实际问题,突出重点,区别不同情况分类督查”的原则,对各省(区、市)开展专项督查。一是对矛盾突出、工作压力大的几个重点省市实地督查指导,摸清情况,督促帮助他们研究制定方案。二是在调查研究、发现典型的同时,召开协调推进会,交流制定工作方案的情况,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三是要求各省(区、市)年底前完成方案上报工作。
第二件事,积极做好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是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今年我们首次实施面向680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定向录取新生1.2万名,使贫困地区上一本院校的考生同比增加10%,明年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优化计划结构,确保这一利国利民的教育扶贫计划圆满完成。
第三件事,继续做好招生协作计划。2012年共安排了17万名协作计划,2013年要继续从东部地区公办本科高校中安排一部分招生计划,面向中西部升学压力相对较大的地区招生,争取有进一步突破,使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与全国平均录取率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转变,当务之急是尽快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既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也是促进高等教育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计划将整合已实施的对口支援计划、协作招生计划等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计划,适当增加新的项目和内容,全面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目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我部已将其列入集中力量实施的37项重大发展项目之一。2013年要重点做好3件事:
第一件事,做好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6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每个省份建设1所地方高水平大学。指导入选高校落实建设规划,增强入选高校综合实力,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件事,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左右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夯实办学基础,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本科教学基础能力。
第三件事,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对口支援工作实施10多年来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2013年要扩大团队式对口支援范围,继续推广支援高校、受援高校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的模式,对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开展个性化培训,进一步提高西部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
三是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的青年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8.1%,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明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比今年增加19万人。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确保初次就业率不低于今年,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为实现这个目标,近日将下发专门通知,召开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工作。这里我强调3点:(1)实施新政策。在全面落实已有政策基础上,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进一步制定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税费减免、学费补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开辟新途径。在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已有基层项目基础上,启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和面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城市社区服务等新项目,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3)完善新体系。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探索利用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手段服务就业。要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咨询和指导服务,高度重视困难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积极促进困难群体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四)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考。2013年我们要抓住4个重点:
第一,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今年我们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服务师生健康成长”的主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国高校学生党员306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13.2%,比1990年的2%增长了11个百分点。习近平同志在今年6月的高校党建座谈会上,充分肯定这是一个重大成绩。我们要认真落实十八大关于党员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规模与质量相统一、更加重视质量,把学生党建工作的重心放到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上来。一是坚持标准,把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把综合素质作为重要考察内容,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重要依据,防止简单地把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主要条件。二是严格程序,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确定、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政治审查、公示,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和转正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三是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党员的长效机制,从政治、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党员。目前,思政司正在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初步考虑以中组部、教育部党组的文件印发。
第二,以政治引导、思想引领为重点,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5%,他们是高校教学科研主力,他们的思想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习近平同志在第20次全国高校党建会和今年6月的高校党建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来抓。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拓展渠道途径,创新方式方法,着力促进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全面进步。一要坚持政治上主动引导,密切与青年教师的思想沟通,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发展入党,加强青年教师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要坚持专业上着力培养,制定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培养措施,支持优秀青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强化对青年教师奖励的导向,为他们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三要坚持生活上热情关心,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学习、科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他们工作和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目前,正在起草《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抓紧部署、狠抓落实。
第三,以增强吸引力、唱响主旋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刻。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我们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严格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一要加强阵地建设,积极支持中国大学生在线建设,主动引导“易班”大学生网上社区发展,推动建立一批示范校园网站。二要丰富教育途径,总结推广“辅导员博客”等网络思想政治有效途径,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三要提高工作能力,从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入手,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网上舆情监管队伍和网上评论员队伍。四要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目前,思政司正在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拟于 “两会”前印发。
第四,以建立标准、提高素质为重点,深化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目前,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10.7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近6万人。明年,我们要更加注重以辅导员队伍建设来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要认真做好3件事:一是探索建立辅导员职业标准,制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继续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是全面提高辅导员培训质量,制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年—2017年)》,完善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招(邀)标制度,编写出版辅导员培训教材,建立辅导员培训专家库和精品课程。三是激发辅导员职业荣誉感,发布《高校辅导员誓词》,组织开展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报告会,继续开展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要求,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如果说过去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发展即发展的快慢问题,那么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怎么样发展即发展的质量问题。如果说过去是以外延为主的发展,那么现在就是以内涵为主的发展。一句话,我们所需要的发展,应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真正符合中国发展战略和社会进步需求的发展,也是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所谓内涵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既然科学发展的要义仍然是发展,那么内涵发展的要义也应该是发展。科学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协调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发展不是不要外延发展,而是使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丰富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内涵需要外延支撑,没有一定的外延就不可能有内涵,没有脱离了外延的赤裸裸的内涵。内涵发展无非是把只关注外延扩展的价值取向转向外延扩展与内涵丰富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一所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展以及优先发展什么的问题?这就是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战略问题。无论怎样,发展需要一定的理念、思路、战略和策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情必须想在前边,我们才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作为学校的主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作为学校和院系的领导,更应该及时把教职员工的智慧集中起来,凝练成为不断修正、扩展和清晰化的发展思路和战略。
具体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高等教育的内涵式科学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首先是有质量的发展
内涵需要一些外延的支撑;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就是规模与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有质量的发展,必须从单纯的量的发展转向对发展的质的关注上来,因为只是量的扩张没有质的提升是粗放的发展,是缺乏竞争力的发展。有了质的提升,量的发展就更加具有效益。当然,对质的关注并不能否认量。实际上,效益在任何时候,都是以规模为基础的。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可能有效益;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效益。“质量”质量,质和量二者是分不开的。没有一定的量就不可能有质,质是通过量来体现的;没有一定的量不仅无法体现质,而且也无法提升质。在科学研究方面,任何人,必须有一定量的科研经历,才能获得科研训练,发展其创造性的敏感性;任何人,必须有了一定的教学量,才可能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其教学水平。
要做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评价制度。通过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科学研究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方向转变。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一项高质量的研究比无数的低水平重复研究要有意义的多。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把数量标准与质量标准对立起来。没有一定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不可能体现质,教学科研成果的质都是通过一定量的成果体现出来的。在科学研究方面,必须有了一定量的科研成果,我们才能评估其成果的质;必须有了一定的教学量,我们才可评估其教学水平。我们不能承认那些没有多少科研成果的“高质量”,我们更不能鼓励那些根本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名师”。
可是,我们也不能被单纯的量所遮蔽。如果总是低水平重复,再多的科研成果也没有意义,甚至由于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而有消极后果。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学,我们招收再多的学生,给他们上再多的课,也无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来。这正是我们必须转向以质的估价为主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原因。
二、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是有特色的发展
有特色的发展必须是自主性的发展、创新性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不同的高校应该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战略规划,凝练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特定的研究问题域推出成系统、成规模能传世和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
有特色的发展首先是基于自身环境、条件而又积极发挥自己独特优势的发展。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而盲目发展,那是主观主义;把一切都归结于环境,缺乏改变现实的意愿和意志的做法,那就是悲观主义。
有特色的发展,必须是自主性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必须支持那些基于自己的客观条件找到自己发展路径的院系和学科。譬如,就学科建设而言,学校层面的支持首先必须应该指向那些有自己发展意愿和动力的院系或学科。天助自助者,如果一个学科上的队伍没有发展的意愿,外部再支持也无法起作用。当然,这种发展必须是符合自己主客观条件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
有特色的发展,必须考虑学校的历史条件、学科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以长补短,从而形成自己开放而又稳定的传统;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使自己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自我调整与优化,使自己的优势随时间的演进而得到不断加强;既不能片面地求全,也不能片面地求大,而是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在自己的专长之处形成高地,攀登高峰。
三、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当是有长效机制的发展
长效发展应该是遵循通过积累、积淀而不断自我超越的发展;长效发展应该是有战略的发展;长效发展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长效发展应该是有自己学术传统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模式,创造出积极进取、合理竞争、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用科研事业凝聚人才,用科研活动造就人才,用奖惩机制激励人才,用规章制度保障人才,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就北京师范大学来说,我们实现长远发展的方法:第一,鉴于学校已经有100多年长期的历史积累,我们可以发挥历史影响力,譬如人文科学和教育科学已经积淀了大量精品成果,可以通过集成出版的形式,构造有特色的各学科研究系列;第二,以团队研究的集成优势,构造成规模、成系统的学科基础和基础问题的研究,打造有深度和广度的学术精品;第三,每个团队和学者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规划,以便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和兴趣寻找自己的研究领域,集中进行研究,取得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第四,有稳定、规范而又开放、灵活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安排,使人们在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框架中,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主动性。学校是一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人不断互动的地方。因此,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竞争与合作,矛盾和利益冲突是难免,需要不断解决矛盾,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该是有实际成效的发展
有成效的发展必须是有实际成果的发展。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自己实现了内涵式发展。如何有成效,除了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之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改变研究方式,解决社会所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加强和推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升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的和学术的支撑,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为此,我们改变单纯注重论文的做法,实行多元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鼓励进行与社会重大问题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增加专利、调研报告、应用对策研究、媒体谈话和演讲等成果的权重。服务社会是一所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确立大学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地位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科学发展是以前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来的问题。我们正在探索迈出科学发展的新一步,问题的提出就是进步。历史的经验证明,进步也总伴随着问题,我们只能让问题成为问题,使新的问题克服原来的问题。这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这就是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
3月19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印发实施。就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为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举措,教育部决定研究制定《若干意见》,针对当前影响和制约质量提高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围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
刘延东国务委员对《若干意见》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精心组织,专门成立了由部领导任组长、部内13个司局负责同志组成的文件起草组。文件初稿形成后,专门听取了教育部第21次直属高校咨询会议代表的意见,并征求了财政部、工信部、住建部、交通部等部委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收到300余个单位、1000余人反馈的修改意见共计529条。文件起草组共召开11次会议,对意见逐条认真研究和吸纳,十易其稿。经部长专题办公会、部党组会审议,形成了文件送审稿。去年12月,国家教改领导小组第4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若干意见》。
二、《若干意见》共30条,内容很丰富,请谈谈文件的整体框架是如何考虑的?
《若干意见》凸显提高质量这条主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文件的第1条和第2条;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即第3条至第11条;第三部分重点阐述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政策措施,即第12条至第18条;第四部分重点阐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即第19条至第25条;第五部分重点阐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即第26条至第28条;第六部分重点阐述加强条件和经费保障,即第29条和第30条。
三、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
提高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若干意见》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一是稳定规模。今后要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二是优化结构。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四是注重创新。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四、请问《若干意见》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哪些举措?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若干意见》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并对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针对目前存在的本科教学不受重视、少数教授不上课等问题,《若干意见》提出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高校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
二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针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问题,《若干意见》提出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促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学术学位重点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健全研究生管理机制。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若干意见》提出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
四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针对许多高校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不足、渠道不多、体制不畅、保障不力等问题,《若干意见》提出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
五、目前高等教育发展遇到了很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请问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若干意见》针对当前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针对以下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是高考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高考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是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具有重要作用。《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要根据“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目标要求,按照“四改革、四推进”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
二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制基础。《若干意见》提出了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高校章程建设、高校领导体制建设、学术组织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以及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具体措施。
三是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改革新的着力点。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必然要求。《若干意见》提出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
四是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若干意见》提出建立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推进试点学院改革,采取特殊政策,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人才培养和学院管理体制机制的新突破。
六、请问《若干意见》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性保障。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若干意见》提出制定实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力度等措施。
二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若干意见》提出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助教制度、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等措施。同时要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的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完善教师的分类管理。从有利于调动不同岗位教师积极性出发,《若干意见》提出要严格实施高校教师资格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
七、请您介绍一下在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若干意见》提出了哪些举措?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一是要积极引进优质资源。《若干意见》提出,以实施海外名师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为牵引,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团队。在部分高校开展聘请外籍人员担任“学术院系主任”、“学术校长”试点。推动高校结合实际提出聘用外籍教师比例的增长性目标。支持高校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若干意见》提出,继续实施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推动高校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比例的阶段性目标,探索建立高校学生海外志愿服务机制,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支持高校境外办学,做好高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作。
三是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若干意见》提出要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八、如何加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条件和经费保障?
一是加大经费保障。《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高校生均财政定额拨款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法保证生均财政定额拨款逐步增长;完善财政捐赠配比政策,调动高校吸收社会捐赠的主动性、积极性;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建立健全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财务监管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若干意见》提出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确保高校办学条件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缓解青年教师住房困难。
《若干意见》针对束缚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体现改革创新的要求,提出一系列提高质量的硬招实招,推动建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高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质量上来。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创新。提出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实施“一基础五卓越”计划,建立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促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
(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科学研究方面,提出实施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行动计划;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建立现代科研管理新机制;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社会服务方面,提出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推动建立继续教育国家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实施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学术文化工程;组织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项目;稳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推进海外中国学研究等。
(三)教育管理创新。体现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的要求,提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订实施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实行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研究生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在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试行自行增列博士、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加大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重点支持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
《若干意见》是新时期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若干意见》的要求尽快落到实处。一是准确把握文件的主要精神,全面理解文件内容,各地各高校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贯彻部署。二是研究提出具体落实工作方案,分解细化各项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领导、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基层组织和责任人。三是各地各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把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精力聚焦到提高质量上。四是加强督查指导,教育部将在年内对贯彻《若干意见》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各地也要加大监督指导力度,确保贯彻落实工作取得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