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
所属栏目:重庆市发展规划 加入时间:2011年06月07日 10:44 点击:
 

(2008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推动重庆又好又快发展,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专题研究了扩大开放问题,并作如下决定。

一、扩大开放的主要目标和原则

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实现“314”总体部署,任务十分艰巨;世界经济格局正处在调整之中,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发展,给各国经济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国内各省区市竞相扩大开放,力争更好更快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我市已经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新形势,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气魄和更扎实的工作,加快开放步伐,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努力把我市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经济社会争创新优势,实现大发展,更好地完成中央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围绕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的目标和定位,着力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培育先进生产力,加快把重庆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到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亿美元以上,外资企业工业销售值占全市的比重超过30%。利用内资超过2000亿元。力争引进200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来我市投资,培育2家以上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进出口突破260亿美元。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值超过50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达20亿美元以上。建成集装箱装卸能力500万标箱的内陆港,实际年吞吐量200万标箱以上。入境旅游人数达200万人次。

扩大开放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对外开放。着力引进先进生产要素,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统筹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开放。把保护环境特别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放在第一位,防止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向我市转移。更加注重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土地集约利用,大力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坚持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开放。通过解放思想,提高全市上下对扩大开放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增强扩大开放的动力和能力。进一步破除影响扩大开放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为新一轮开放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开放中推进体制改革,用国际标准构建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按照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开放,使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都成为推动我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走内陆开放型经济道路。从重庆实际出发,实行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引进要素为主,以发展适合内陆的外向型经济为主,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探索符合我市特点的开放途径和开放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开放理念。以培养、吸引、用好高素质人才和优质劳动力为动力推动开放。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开放。让全市人民共享扩大开放的成果,凝聚更广泛的力量投入开放。

二、明确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点

1.建设开放型制造业高地。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全面提升我市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对传统工业进行嫁接改造,鼓励国内外企业并购或参股现有工业企业,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我市汽车摩托车、成套设备、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业的技术水平达到西部领先、国内一流。以引进国际领先企业和技术为突破,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医药等产业,力争2012年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5%。5年内,电子信息、化工、汽车、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有色、医药等每个重点行业再引进5家以上世界500强,主城各区再分别引进10家以上跨国公司。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通过资本市场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力争5年内使60%的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同时全方位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

2.发展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以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寸滩港、铁路、空港三大枢纽性物流园区以及沿江物流基地,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进驻,发展现代物流,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按照国际化都市标准,修订和完善城市商业规划,引进国内外新型业态和一流商业品牌,加快中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建设,打造购物之都、会展之都、美食之都。大力培育和引进优秀电子商务企业,把我市建成中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到2012年建成5个“百亿商圈”和8个“百亿市场”,使我市尽快成为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鼓励国内外资本参与三峡和渝东北、渝东南等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投资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和酒店的建设。引进和发展国内外著名的法律、会计、审计、咨询、标准、评估和认证等中介机构,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3.大规模引进技术、智力和人才。为全面增强我市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打造在西部地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环境。大力实施“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大规模引进科技、商务、金融、城市和企业管理人才。制定鼓励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以技术、创意、品牌和营销网络等来我市投资的政策措施,提高无形资产注册比例。建立留学人员高新技术创业基地,促进创新和引进技术产业化。重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和“985”高校在我市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与国际著名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共建研发平台,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对于来我市工作的境内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实行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免交购买首套住房契税,在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照顾。

4.扩大农业领域开放。努力改变我市农业封闭发展的状况,引进资金、种养殖技术、生产经营方式和市场网络,大规模发展有优势的柑橘、中药材、蚕桑、烟叶、蔬菜等种植业,以及生猪、奶牛、山羊、小家禽等特色养殖业。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增强吸纳社会资本的能力。通过深化林权和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林业和水利。鼓励农林产品加工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支持发展冷链物流,为鲜活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积极推动我市优势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的销售网络。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资金、技术、市场等向农村聚集。

5.着力引进和培育金融业。以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为目标,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租赁、基金管理、金融信托等金融机构,培育信用担保、资信评级、资产评估等金融中介机构。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推动在重庆设立场外交易市场、畜禽远期交易所、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进行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增减统筹挂钩的探索,建立城乡土地综合交易所。鼓励内外资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经营试点,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支持银行对重大项目进行银团式贷款,引进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和信托投资公司与我市金融机构、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支持保险公司在我市开展投资业务。

6.发展内陆型加工贸易。利用沿海加工贸易转移的有利时机,发展符合内陆特点的加工贸易,带动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以航空运输为主的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继续采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努力延长产业链,用国际标准引导产业升级。对于我市基础好、配套能力强的制造业,应发挥长江水运成本较低的优势,发展配套型加工贸易,带动企业进入国际生产体系。对于运输量大、物流成本高的产业,积极发展“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的内需型加工贸易,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面向国内市场加工制造,扩大生产规模。

7.支持企业“走出去”。“走出去”既可以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又能克服内陆的运输条件制约。引导汽车摩托车等优势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带动中小企业集团式走出去投资建厂。支持企业到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和实验室、研发机构等。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创建重庆劳务品牌。拓宽境外工程承包渠道,扩大承包规模。引导餐饮等传统优势服务企业到国外发展连锁网络。支持房地产企业到境外从事小区开发建设。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和文化企业走出去。

三、进一步优化开放布局

1.把北部新区建成开放的龙头。学习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把北部新区建成国家级开放区,真正发挥对全市开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进一步调整北部新区的开发规划,强化开放功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一流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努力打造开放新优势,以承接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有内陆特点的外向型经济;培育和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引进创新基地。经过3—5年的努力,把北部新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先导区。

2.建设5个千亿级、10个百亿级产业园。把各类园区作为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实现集约化开放。以西永微电子园为基础,集群式承接台湾地区及欧、美、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建设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及电子产品制造基地、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力争到2012年电子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500亿元。进一步发挥长寿化工园“五个一体化”功能,吸引国际化工巨头战略投资,发展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建成长江上游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之一。以打造汽车摩托车、有色、机电等产业集群为重点,建设千亿级产业园区。万州、黔江、涪陵、永川、江津、合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园区,要布局一批牵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发挥承接、分担主城区产业功能的作用。其他市级特色工业园区,要进行产业整合,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引进配套企业、关联企业,形成一批有实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12年全市建成5个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园、10个产值超过2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

3.打造沿江产业带。要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以低成本水路交通,吸引对运输量大、时效要求不高的装备制造、化工等产业转移;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电力、林浆纸、轻纺、船舶等临江产业;发挥电力优势,引进冶金、电矿联产等产业,逐步形成沿江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主动加强与沿江各省市的经济联系,积极开展产业协作,提供配套服务,带动我市产业进入国内外市场。

4.加快建设保税港区。建设内陆保税港,将大大增强我市乃至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能力。加快推进寸滩港二、三期工程和空港工业园建设,完善出口加工区和物流园区的功能,大幅度增强集疏运能力,积极向国家争取设立“一区双功能”的保税港区,建成内陆功能完备的保税港,成为西南地区内外贸商品的中转中心。扩大中高端加工制造业保税加工。大力发展港口作业、空运服务、航运代理、报关行、商品展示、多式联运、保税商店等临港服务业,大量吸引周边地区的进出口货物从我市转港,促进我市港口经济大发展。

5.建设大西南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打造便捷高效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增强我市辐射和集聚功能。加快江河航道及重要港口、码头建设,有效提高通航能力,建成我国内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建设我市至成都、贵阳、昆明、西安、武汉、长沙的高速公路,确保在5—7年内,实现“8小时周边”;抓紧沿江高速公路建设,构建重庆至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三条公路出海大通道,实现“8小时出海”。尽快打通重庆至兰州、上海、昆明的铁路干线,建成襄渝二线、渝黔复线、兰渝、渝利等干线铁路和集装箱中心站,形成国家级铁路枢纽。加快推进江北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立区域性国际航空客货运中心。加快建设区县之间的高速公路,加快构建万州——涪陵——黔江交通环网,规划建设渝万等市内城际铁路,形成覆盖全市的高速运输网,实现“4小时重庆”。启动主要工业园区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提高园区的综合快速运输能力。加快建设旅游码头、机场和通往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高速公路,为旅游业大发展打好基础。完善通信基础设施,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建设西部重要的通信枢纽。

四、大力推进区县的开放工作

区县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对外开放的主战场,市级各部门要简政放权,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区县扩大开放力度。

1.筹资50亿元帮助渝东北、渝东南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由市国资委牵头协调,市属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负责筹资50亿元,帮助渝东北的梁平、城口、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0县和渝东南6区县建设工业园区的资金周转融通,用于征地动迁、“七通一平”和必要的标准厂房建设,以土地出让金、租金及部分园区新增地方税收返还等方式偿还投资,或由企业集团通过自主招商、物业经营等方式收回成本。市财政要支持其他区县提高园区建设标准,通过减、免、返等方式,在土地出让金、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增强园区对优势企业的集聚能力。

2.完善县(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本届政府每年为主城之外的每个区县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区)城的道路、桥梁、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善医院、学校、体育和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开展环境治理,增强市场功能,提升县(区)城作为区县经济中心的功能,并为企业经营创造条件,增强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3.设立100亿元的区县产业投资基金。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采用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市场化方式,设立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用于区县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的重大项目股权投资,并以此为杠杆引入国内外大财团、大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为区县加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大规模集聚资金,增强发展能力。

4.建立重庆招商网和区县项目库。由市外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建设“重庆招商网”,向国内外投资者介绍我市各区县投资环境,推介投资项目,指导区县开展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外经贸委帮助各区县根据本地实际和产业发展方向,论证筛选重点招商项目,资助每个区县在今年内建成一个招商项目库,并与“重庆招商网”实现联网。加强招商服务机构建设,跟踪国际国内知名公司、大型民营企业的投资动向,为区县招商提供咨询、搞好协调。

5.为区县搭建招商平台。市政府每年举办一次与跨国公司、大型民营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的项目对接活动,不定期组织区县赴境外或沿海招商,促进区县引进重点项目。市级相关部门要与渝东北、渝东南各区县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帮助区县搞好项目策划,并为对口区县引进2—3个骨干项目。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通过我驻外经商机构和外国驻华机构,帮助区县建立招商渠道以及联系机制。在沿海发达地区省市设立产业转移项目“对接处”,帮助区县与沿海发达地区市、县结成对子,建立一对一的产业转移机制;支持渝西各区县参与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渝黔经济合作。引导区县围绕主导产业集中招商,避免重复引进、盲目引进,防止恶性竞争。

6.加强区县招商队伍建设。由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分期分批举办招商培训班,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把各区县专业招商人员轮训一遍。选派区县招商骨干到市级开发区或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招商能力。根据加快区县工业园建设的需要,从沿海发达地区选调50名左右熟悉招商引资和园区管理的专门人才,加强区县工业园区的工作力量。

7.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对鼓励类产业实行西部大开发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注册在15个三峡库区区县的重点企业,给予三峡库区扶持优惠的专项政策。对注册在5个民族区县的重点企业,给予增值税增量部分返还。

五、营造优良的开放环境

1.建设宜居重庆。营造以人为本的生活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主城区要通过危旧房改造,使搬迁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增加55%,达到15平方米以上。鼓励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房,发展房屋租赁,满足中低收入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基本居住需求;合理开发高端住房,满足中高收入者需求。按照宜居的要求搞好城市规划,增加公园绿地和公共空间,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降低容积率,大力改善生活环境。加快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搞好长江、嘉陵江等河流沿岸的整治,强化垃圾、污水处理,提高减排标准,严格排放控制,三年内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5天。

2.建设畅通重庆。通畅便捷的城市交通,是提高商务效率、降低商务成本的基本条件。根据重庆特点,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建设主城区道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机场专用快速干道建设,加速推进轻轨和地铁建设,尽快建成轨道交通3号、1号、6号线工程。引进国际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设备、技术和经验,完善城市地名标志设置,全面提高市内交通的管理水平,减少堵塞,保障畅通,实现“半小时主城”。

3.建设森林重庆。把大规模植树造林作为改善全市以及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尽快制定造林规划和政策措施。主城各区植树造林要以绿化美化城市为重点,合理布局,提高种树种草的质量。其他区县要把森林建设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库周绿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竹木加工、苗圃苗木、森林旅游和林下产业。力争到201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8%,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

4.建设平安重庆。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城市氛围,使我市真正成为投资者和广大居民的“平安区”、“放心区”。以市场化、国际化为目标,按照国家法律、行政规章修订和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逐步建立与国际公约、规则、标准相协调的法制环境。坚持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切实提高执法水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和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惩防体系,坚持深入基层,排查化解矛盾,建立平安的社会环境。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公民道德和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把重庆建成文明诚信的城市。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认真做好对外来投资者的服务工作。建设开放规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大督查力度,严肃查处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5.建设健康重庆。全体市民的身心健康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基础。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加强城乡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区县的重点中学要建400米塑胶跑道、社区和乡(镇)、村逐步配备运动健身设施;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和高校要普及广播体操等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由每周2节增加到4节。加强城乡卫生基础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要覆盖全市所有人口。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倡精神文明,传唱健康向上的经典歌曲,提升市民精神健康水平。

六、为开放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1.强化扩大开放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开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树立科学的开放观,尽快研究制定扩大开放的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提出政策措施。各级人大和政协要围绕扩大开放,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各界人士参与开放。各区县要由内向型经济管理体制向开放型管理体制转变,健全开放机构,完善开放功能。发挥宣传舆论在扩大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扩大重庆对外影响,提升重庆对外吸引力和美誉度。市级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找准推进开放的着力点,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对外开放的合力。

2.建设开放型干部队伍。按照扩大开放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万名干部开放型经济管理知识大培训计划”,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市处级以上干部普遍进行一次现代经济知识培训。实施“百名干部外派计划”,每年选送100名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大型外向型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分期选派领导干部到发达国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习培训,增强领导干部推动开放工作的本领。大力选拔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熟悉开放型经济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增强领导开放工作的能力。稳步推进我市与东部发达地区互派优秀年轻干部交流任职,积极面向中央国家机关和沿海发达地区引进开放型干部到我市工作,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壮大开放工作力量。

3.树立开放务实的工作作风。扩大开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工作繁重而又具体。各级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扭转一些干部对开放工作消极无为、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引导广大干部投入更大的精力抓开放,将市委、市政府关于开放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变成具体行动,认真解决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力戒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在开放工作中欺上瞒下、浮夸虚报、搞花架子的行为。

4.加强对开放工作的考核监督。各级各部门要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开放工作任务分解到岗位、落实到人头。进一步修订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开放工作的考核权重,把区县引进优质项目和市级各部门帮助区县引进优质项目,列入考核内容。对开放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按绩效授予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贡献特别突出的优先推荐参加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等评选。要加大对开放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支持、保护广大干部扩大开放的积极性,坚决查处在开放中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等行为,切实纠正办事拖拉扯皮、损害群众利益、破坏投资环境、影响开放大局的不正之风。

(来源:www.cqagri.gov.cn)

版权所有 四川外国语大学 教育发展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中国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 电话:023-65382273 邮编:400031 电子邮箱:cwfgc@si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