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国语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所属栏目:工作动态 加入时间:2017年06月29日 20:40 点击:
 


四川外国语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近年来,四川外国语大学积极推动分类人才培养,把与行业对接、服务社会作为本科专业建设的重点,弥补了学校在直接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短板,一些模式和改革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推动了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服务“一带一路”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推动外语专业分类人才培养

外语类专业是川外的主体专业,是立校之本。学校开设有14个语种16个外语类专业,其中包括3个英语类专业和13个非英语类专业。相关专业围绕“一带一路”和“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建设,不断改革创新,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突破,改变了传统以文学研究为主、服务社会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

1.推动英语类专业分类人才培养,细分服务领域

英语类专业是学校规模最大的专业,面对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的发展困境,学校结合社会需求,通过院系调整以及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群和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建设,推动专业分类人才培养,细分服务领域,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校根据专业特色将英语类专业设置在不同院系,其中英语学院着重培养基于传统文学文化、教育研究等领域的英语通才;国际关系学院则将英语与国际政治、外交学等专业融合,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外交外事人才及国际组织人才;商务英语学院通过转型,与学校经管类专业互为支撑,组织CIMA教改班,开展国际商务类英语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商务高级人才需求;翻译学院则着重培养英语口笔译高级人才,通过成立翻译公司,承接各种口笔译、同声传译,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同时,学校英语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和学科群龙头专业,通过“中国文化走出去实验班”、“大数据时代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多语种英西复语型翻译人才培养实验班”等重大教改项目,推行专业通才培养为主体,“国际商务”和“外事外交”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类人才培养。

2.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非通用语种群

国家“一带一路”和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急需各种非通用语种人才提供支撑。学校“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申报重庆对外开放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专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渝新欧国际大通道”沿线及东盟国家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到2020年使学校外语类专业达到20个左右。为此,学校成功申报了泰语、希伯来语、匈牙利语、缅甸语四个专业,包括原有的越南语、朝鲜语专业,打造非通用语种专业群,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此外,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坚持强化英语水平的复语型人才培养战略,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时强化与行业对接,实行“1+3”、“3+1”模式加强与所在国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满足社会需求。

3.推动其他外语专业改革,扩大服务范围

对于日、俄、德、法等语等传统“小语种”专业,则重点推行复语、复合专业的方式,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增加经贸、金融、石油、旅游等跨专业限选课程,设立特色方向,实现差异化培养。同时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内外合作,积极开设非外语专业副修双学位,推动小语种专业与商学院专业复合,培养小语种国际商务人才;与新闻传播学院相关专业复合,培养国别传播人才等。通过改革,传统小语种服务社会能力得到提升,如德语专业与沙区政府合作服务汽车行业,法语专业与广核集团合作培养核电人才等,扩大了专业社会服务范围。

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增强服务能力,推动非外语专业教学改革

学校非外语类专业依托学校的外语资源和国际化办学优势,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想方设法增强服务能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涉外特色,大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涉外型人才。

1.非外语专业强化国际化特色

学校所有22个非外语专业,均强调国际化特色,总体按英语专业要求设置课程,进行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突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并试点推出国际金融等全英文授课专业。一些专业如汉语国际教育开设二外小语种课程,英语专业以及所有小语种都面向非外语专业开设副修双学位,突出多语种与专业复合的优势,提升专业整体服务社会水平。此外,学校与近百所国外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通过学分互换等政策支持,各类交换学习项目充分满足学生出国留学需要,每年超过20%的学生出国学习,进一步突出了国际化优势。

2.推动大类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服务行业转型

学校新闻传播学科的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等四个专业实行“2+2”学科门类人才培养模式,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设置通识课、基本理论课、综合技能课进行整体培养,三年级再分专业,并根据学生选择进行动态调整,突出国际化、复合型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特色,适应信息传播行业变化需要。同时,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国际化、全媒体卓越传播人才教改班”等项目,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和信息传播行业紧密对接,服务社会发展。与新华社重庆分社、市委宣传部、腾讯大渝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集团等紧密合作,加强横向课题的合作研究,完成了数十项研究报告;通过重庆电影艺术节、广告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助推重庆地区的传媒文化产业发展;利用学校的外语优势和学科资源,设立舆情监测与区域传播研究中心,为重庆市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大力开展国别传播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服务国家软实力建设。中文、经济、管理、法律等非外语学科也在论证以增强服务能力为宗旨的大类人才培养的可能性。

3.突出差异化与应用型发展特色

学校积极推动一些专业人才培养应用转型,社会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艺术、商务英语、广播电视学、电子商务、金融学、旅游管理、社会工作实行应用转型改革。同时,对于商科、外交学、中文、社会学等专业,学校则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或重大改革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行教改实验班等方式,进行分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强调差异化竞争和应用型转型,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如学校与沙区政府、西部物流园合作,建设重庆国际商学院,培养一带一路急需的国际商务人才。与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联合成立了“重庆国际战略研究院”,共同进行智库研究和培养多语种国际商务人才。进行财务管理ACCA教改实验班项目改革,培养高层次商务专业人才等。

国际关系学院则开展了“国际组织人才”教改实验班项目。教改班强调双外语和专业相结合、采取3+1+1培养模式,前三年在国内进行复合国际语言高阶强化、国际组织基础、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等模块课程的学习,一年赴埃塞克斯大学交换学习,一年到国际组织实习,着力培养高素质国际组织人才。

中文系则注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通过设立“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汉语国际教育教改实验班”进行特色建设,依托“重庆市小语种汉语师资培训中心”这一市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开展活动,主要包括培养海外汉语教学志愿者、选派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及海外汉语教师、承办重庆市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节汉语比赛等,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社会学系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差异化培养路径,采取成立社会调查与发展创新人才实验班,建立实践平台、实习基地共建、企业走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将人才培养与行业、科研开发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有机结合。由社会学系与渝中区化龙桥街道联合打造的首个以外籍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志愿服务站“筑梦屋”,与重庆市民政局、城口县民政局合作实施的重庆市城口县“三区” 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突出了人才培养的优势。

版权所有 四川外国语大学 教育发展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中国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 电话:023-65382273 邮编:400031 电子邮箱:cwfgc@sisu.edu.cn